第582章 太行山上(第2/3頁)
章節報錯
所以跟去年一樣交銀子還沒完,他會把弄來的銀子再向大戶、糧商,百姓攤買,一石糧給二兩銀子,還要短一錢。
百姓糧折銀,五兩二錢二一石,從百姓那買卻是一兩九錢一兩。
前面從百姓手裡賺了三倍差價,現在還要再賺上一筆。
這腦子是挖空心思了。
買回來的糧食,部份運繳京師,部份供給軍糧,還有部份由兵銀採購,給軍中價格又是五兩一石了。
反正為了撈錢,張集無比瘋狂,膽大包天。
可上上下下都為他打通關節,一起分錢,自然一起掩飾。
不過貪婪的張集可不知道什麼叫見好就收。
他暗地裡還膽大包天的跟明軍做起交易。
聽說山裡來了朋友,便親自招待。
這山裡來的朋友,其實就是從太行山裡來的,是大明天津總督土國寶的外甥楊國海。
兩人去年就偷偷的勾搭上了。
楊國海向張集販賣私鹽,張集向土國寶賣糧。
換來的鹽,在山西等地出手,又賺一筆。
“這次楊兄帶來多少鹽來?”張集笑問。
“五千石鹽,就在井陘娘子關外。”
“還是照先前老規矩,一石鹽換一石糧?”張集問。
崇禎年間,鹽價並不貴,在淮揚蘇松這些鹽產地,崇禎初一百斤甚至只要兩錢銀子,崇禎十六年,因大水原因,一百斤鹽也不過漲到五錢。
鹽比糧便宜好幾倍。
當然,淮揚蘇松屬於鹽產區,鹽便宜。在內地,尤其是陝西鹽就比較貴,華州鹽最高時賣到百斤九兩銀。
山西因為有解池這麼一個大鹽池,所以鹽價太平年間不貴,百斤不超過一兩銀。
鹽比糧便宜。
不過現在明軍控制著沿海的鹽產區,韃子控制的河北、山西、陝西等地,鹽供應不足,這鹽價格很高。
番茄
去年張集與楊國海的鹽糧交易,就是直接按一比一,雙方在娘子關一帶交易,一手交鹽一手交糧。
土國寶和楊國海都不缺鹽,但是缺糧,他們現在活動在太行、真定一帶,山西義軍張鼎也與他們會師,人馬不少,糧食比較緊缺。
鹽換糧還是比較划算的。
“五千石太少了點。”
“這只是第一批,只要張大人能夠弄來糧,要多少鹽我們也都能弄來。”
“好。”
“大人真能弄到更多的糧?”楊國海說他最近聽到一些風聲,是張集的徵糧計劃,覺得有些不敢相信,這樣徵法,能行嗎?
“有什麼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