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全新的大明衛士軍餉撫卹新標準,比之之前又大大提升了許多。

陣亡給三年餉撫卹,作戰負傷一等傷給一年餉,殘疾一等還再增發一年餉,也就是一次補給兩年的餉撫卹。

如果作戰殘疾退役,每月還給一兩銀三鬥米的口糧。

甚至寡妻、孤兒、老父母等,在他陣亡後也還會有口糧供給。

全方面的保障。

特別是月餉雖沒變, 但增加了一個養老金,每年三個月存在裡面,以後陣亡、病故或傷殘退役、年老退役後,就一次性翻倍發放。

全方面的對標韃子。

他們一個馬步甲陣亡給銀一百五十兩,我們就給三年的全餉。

他們給十兩燒埋銀,我們也給。

韃子能提供的, 我們都要跟上, 不能比他們差,起碼要做到差不多。

他們給三十畝田,朱以海提出,凡成為上等兵,也給三十畝地,

從官田或原衛所軍屯田中劃拔,以略低於市價的價格賣給士兵,

且可以分成二三十年繳這筆買田款,攤下來,每年要給的錢很少。比如,一畝地如何僅賣三兩銀,再分成三十年,一年不過一錢銀子,三十年分期還免息。

三十畝地,一年也不過三兩銀子, 若遇大災年還可以暫停一年還款。這種情況下,三十畝地耕種,怎麼也不用擔心這三兩銀子的還款的。

一個上等兵一年餉銀可就能到手四十兩半, 還存了二十七兩的養老金呢。

“陛下,臣覺得陛下確實心懷將士, 不肯辜負他們,但這個標準確實有些高,這三十畝地分期無息賣給士兵,那基本等於把官田白送了。那個每年增加三個月餉,現在看不多,可一個上等兵,一年累積二十七兩,十年就是二百七十兩,要是三十年能得八百一十兩了,十萬兵可就是八千一百萬兩!”

“韃子給八旗兵丁待遇雖厚,但滿州、蒙古、漢軍八旗全加起來,也才不過十萬,而且他們的這待遇,也未必全落實。”

“劉總憲不需要這般多說,八旗不到十萬是沒錯,但他們這銀子是真給,雖然也會有些剋扣貪汙等, 但這是下面人問題, 韃子朝廷是真給了的。

我們現在兵馬比他們多點,但那也是因為我們是新軍,還沒有他們裝備好,沒有他們訓練足,沒有他們經驗豐富,所以必須得多練些兵才行。

一個戰兵一年五六十兩銀子,不要嫌多,這是衝在最前線,以命為國拼殺的衛士,這錢花的值,也必須得花。

等什麼時候驅除韃虜,恢復中原,我們再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那時再來削減軍隊,節省軍費不遲,現在,捨不得往軍隊往士兵身上砸銀子,這就是自廢武功自尋死路!”

“朕相信,韃子都捨得砸,也砸的出這麼多銀子在軍中,在士兵身上,那朕為何就不行,我大明為何就沒銀子砸,還是不肯砸?”

“朕想對諸卿,對天下人說,若沒有這些奮不顧身的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如今的江南安得寧靜?”

“想想韃子這些年做的惡,去年他們屠揚州,八十萬人大城,成為鬼獄。

如揚州這樣被屠的,還有無數沒被屠,但被劫掠一空的城鎮,若沒有大明的將士們奮起反擊,如今江南安的寧靜?”

“看看現在的淮南、山東、河南等地,現在還是一片戰火,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將士們在前線守邊、殺虜,後方計程車紳地主、工匠商人、農夫百姓們,也應當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各出一份力量,地主納糧,商人繳稅,齊心協力,共創太平!”

一番話說的眾臣們都很激動。

不過劉宗周在沉吟了一會後,還是據理力爭,他同意提高給將士們的福利,但也認為眼下財政壓力大,就算擴軍也得一步步來。

各省的省營,他提出應當加快整編,特別是後方的省,應當先只編一鎮,比如福建、廣東、浙江、江西、江蘇、廣西、貴州這七省,先只整編一鎮,五千甚至三千兵就好。

不打仗,整編兩鎮一萬人,那壓力太大。

有三五千,再配上些團練,穩定後方治安應當不成問題,可節省許多開支。

江西行營、廣西行營,都可以暫時不設,以後再慢慢來。

御營各鎮,八千人還是太多,應當五千戰兵一鎮,現有的這本部二十一鎮足夠多了,甚至可以只保留二十鎮,總共十萬戰兵。

湖廣、川貴、陝甘、福建四行營,也應當改成五千人營,或者擴編為兩個行營,各四千人。

總之,劉宗周認為,軍隊不是光有數量多就行,還是得精銳能戰,如果數量少些,就能裝備更強,軍餉糧草等也更能保證。

甚至在設行營的省,可以不再額外設省營,如福建、湖廣、四川、陝甘,這樣的話,兩廣、雲南、江西四省各市以一省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