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不服就打(第1/3頁)
章節報錯
“貿易可互通有無,調節供求,促進發展。”
朱以海很重視經濟,戰亂時期,農業生產大受影響,就更加需要從工商貿易這塊增加稅收補貼。
朝鮮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以往的封貢貿易, 其實體量太小,限制很多。
朱以海的計劃是全面放開貿易,等東江鎮重開,到時東江就是最近的貿易中轉站,而登萊,寧波、崇明、杭州等港,也可以全面放開給朝鮮官民來貿易。
同時, 他也希望朝鮮放開宣沙浦、平壤、義州、漢城等地讓大明商人前往貿易。
明朝兩國互市貿易,開放港埠, 共同打擊走私。
朝鮮的人參、牛馬、木材、藥材、糧食等都可以進入大明,而大明也可以把絲綢棉布鐵器茶葉等銷往朝鮮,不僅僅是互通有無,更是能夠獲得利潤和稅收。
對兩國的朝廷來說,這都是極有利的事情。
雖然以往的貿易僅限於官方,民間貿易禁止,但那都是過去的事,有過去的考慮,對於現在的朱以海來說,他更看重的是開放貿易之利。
而且民間貿易,本身也更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朝廷需要做的是因勢利導,而不是堵禁。
只要做好稽核、徵稅的工作,就可以了。
“近來我大明與荷蘭人在東海開戰,所以朕希望朝鮮以後不要與荷蘭人貿易。”
崔鳴吉直接表示,近來西洋教會也偷偷傳入朝鮮, 對民眾思想造成很壞影響, 朝鮮朝廷也多次在商議禁教一事。
他們打算禁除所有西洋教會, 甚至完全禁止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西洋人前來貿易,嚴厲打擊走私。
在東亞的朝鮮和日本這兩國中,朝鮮比日本更保守。
不過日本禁教更早,主要也是因為日本之前與西洋幾國的貿易較大,引來眾多洋人,以及教會的傳播,對民眾影響很大,甚至發生了島原之亂。此亂後,日本禁教,驅除了天主教會幕後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卻偏偏對荷蘭人網開一面,允許他們繼續貿易,使荷蘭成了日本唯一的西洋貿易伙伴。
荷蘭人與日本保持貿易關係,每年都能賺取大筆銀子,也因為與日本的這個貿易發展,他們更加需要臺灣這個貿易中轉站。
特別是他們在多次試圖與明朝開港貿易失敗後,也只能佔據臺灣, 跟鄭氏集團交易。
“陛下放心,朝鮮絕不讓荷蘭人踏入朝鮮一步。”
其實朱以海之前是跟荷蘭人打過招呼, 想跟他們好好談一談的, 朱以海召見臺灣的荷蘭人代表,主動提出了一個友好計劃。
即大明允許荷蘭與大明通商貿易,開放杭州、寧波、廣州、溫州、廣州等十幾個港口任他們來明自由貿易,條件則是荷蘭人交還佔領的臺灣土地,包括他們幾年前擊敗西班牙人奪取的基隆港。
這個提議,是很有誠意的,甚至大明開港,更是他們一直夢想的,可當年怎麼都說服不了明朝,文的不行,武的也不行,武力佔澎湖,甚至在沿海開戰,都失敗了。
尤其是鄭氏崛起,更是壟斷了大明的貨物,讓他們最後不得不在臺灣搞起中轉貿易,只能從鄭氏手裡購買大明的商貨,然後轉手賣去日本,或運回巴達維亞等地。
如今可以直接跟大明貿易,這意味著一個更大的中國市場,以及一個沒有中間商賺他們差價的中國商貨直接採購地。
朱以海甚至還提出可以讓他們來華傳教,只要遵守大明法律,按大明的規矩辦事就行。
本來他以為,荷蘭人會很痛快的答應,然後跟葡萄牙人一樣與大明展開深入合作,誰知道這事最後還是沒成。
荷蘭人想與大明貿易,但不願意放棄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