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掀桌(第1/3頁)
章節報錯
曾英削提督銜,貶為順慶總兵,其部下於大海、李茂春也因誣陷反坐,貶為副將,文安之還趁機調整曾英兵馬,給他編額戰兵三千,輔兵一千零八十, 鎮守順慶一府。
四川總督王應熊也被文安之記過一次,其督標也被削為三千,原提督王祥同樣貶為總兵,而且是督標總兵,統領四川總督的三千標營,其部駐防播州。
這位原是王應熊家僕的猛將,十幾歲時就能扛起幾百斤的石墩子,能舞起百多斤大刀,號稱小霸王, 他年輕時被王應熊送去考了武生,後在四川為軍,屢立戰功,十分勇悍有名,王應熊當初能保遵義不失,就全憑這個舊僕。
弘光時曾授王祥掛征討將軍印,王祥勇悍,但也十分跋扈,完全把遵義當成私人地盤,之前就不怎麼聽經略之令。
這次文安之也是不客氣的把他由提督降為總兵,還是王應熊的標兵,等於兩人才剩下三千戰兵兵額。
要知道,這王祥之前在遵義那就是個軍閥, 他到處招兵買馬,甚至招募那些賊匪等, 連搖黃賊土暴子都去招攬,他還給招來的這些賊匪、軍頭等授總兵、掛印, 麾下號稱三十六掛印總兵官。
掛印總兵在早前, 那是隻有公侯伯們才能擔任的重臣大將,雖說明末時不值錢了,但那也是頂級武將名銜,結果王祥自己原是弘光朝的掛印總兵,現在自己私下任命了三十六個總兵,還俱掛印。
這事文安之當然知道,也屢次讓他改過,但沒當回事。
這次文安之直接就把王祥貶為總督標營總兵,他麾下的那些亂七八糟三十六掛印總兵,被文安之全部罷撤,要求解散歸農。
緊接著,文安之也把樊一蘅斥責,記過,並將其督標削為三千,其麾下倚重的大將甘良臣貶去提督銜,降為督標總兵。侯天錫、屠龍、馬應試,皆貶為副將。
忠勇鎮總兵官秦翼明升四川提督,遊擊馬萬春升提標參將,兵額三千,駐宜賓。
原石柱總兵馬萬年改為忠勇鎮總兵,兵額三千,駐石柱。
松潘副將朱化龍升為松潘總兵,兵額三千,駐松潘。
原雲南提督楊展,調為統領五省經略提標營五千人馬,駐奉節。
原忠孝軍的曹勳升建昌鎮總兵官,兵三千,駐建昌。
四川巡按御史兼五省監軍御史張岱被文安之授為四川巡撫。
李乾德為雲南巡撫。
範文光仍為貴州總督。
·······
原來川中有幾大主要勢力,分別是總督王應熊和王祥,他們駐遵義。
然後是巡撫馬乾和總兵曾英、於大海、李茂春等,他們在川東一帶。
還有總督樊一蘅,以及總兵甘良甘,副將侯天錫、屠龍、馬應試等,另外還有如範文光、曹勳、楊展、譚弘譚詣譚文等部明軍。
上次的整編,各部都沒有怎麼遵守,如王祥甚至公然私自任命了三十六掛印總兵等。
這次文安之決心藉機大力整頓,把最不聽話的巡撫馬乾送去南京,然後削奪諸將的兵額,重劃駐地。
王應熊、王祥諸部,總共保留三千兵馬,駐遵守。
樊一蘅、甘良臣等也只保留三千兵馬,駐地更是直接劃到昆明,現在四川,屬於客軍。
馬乾被踢出局後,曾英部削減為三千兵,駐防順慶。
原範文光的部將劉道貞和黎神武,則都編為範文光的標營中,隨他調去貴州。
貴州最大軍頭皮熊,這次也只給了三千兵額,與總督同駐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