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卷 海上霸主 第三十九節 反覆搜尋

續兩天的搜尋都沒有結果,郝東覺比談仁皓還要急躁是由他親自安排的,他甚至為每一架偵察機設定了偵察航線,而按照郝東覺的判斷,只要斯普魯恩斯的大西洋艦隊距離他不超400海里,他的偵察機就會有所發現。可問題是,兩天內,郝東覺已經派出了上千架次的偵察機,在方圓50萬平方海里的海域內進行了數輪反覆搜沒有什麼發現,這甚至讓郝東覺懷疑大西洋艦隊裡的戰艦會不會都是潛艇,不然,怎麼可能躲得過這麼密集的偵察搜尋呢?

在談仁皓跟隨第三特混艦隊殺回登陸場的時候,郝東覺成為了兩支艦隊的最高指揮官。四日凌晨,東覺又安排了一輪大規模的偵察搜尋,出動了五支特混艦隊裡的數百架偵察機,在艦隊周圍方400海里範圍內進行了拉網式的密集搜尋,可是到了凌晨五點,也就是在大部分的偵察機都已經完成了搜尋任務的時候,仍然沒有一架偵察機發回電報。這讓本來性情就有點急躁的郝東覺幾乎快要暴跳了。他甚至想在這個時候發電報給談仁皓,告訴談仁皓大西洋艦隊沒有在這附近,這樣就可以結束偵察搜尋行動,艦隊就可以前去支援陸戰隊作戰,這總要比在外圍做一些無用功好得多吧。

當時,艦隊裡的偵察機飛行員也都疲憊不堪,在高強度的行動中。每架偵察機一天至少出動兩個架次,一次地持續飛行時間超4小時,算上任務規劃時間,以及其他的準備時間,每名飛行員一天至少需要忙碌十個小時。甚至達到了十二個小時,休息時間不足八個小時,就算是再優秀的飛行員在如此高強度的行動中也會很快疲勞的。郝東覺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才希望儘快結束搜尋工作,不要拿飛行員地安全與生命開玩笑,可是談仁皓給他下達了明確的任務,即在四日之前,必須要讓艦隊處於戰鬥狀態,搜尋與偵察工作絕不能有半點鬆懈。

無奈之下。東覺在四日凌晨安排了新的偵察任務。這次又將出動一半的“偵察鷹”,主要的搜尋方向仍然是除了170到240範圍之外的所有海域。五支特混艦隊一共可以出動90架偵察機,除掉部分因故障無法起飛的之外,至少可以動用80架偵察機,而需要搜尋的290,基本上每架偵察機負責三度半方位角上的偵察搜尋。這個偵察密度是相當巨大地,即使是400裡的偵察半徑上。偵察機需要搜尋的海域寬度也不超過25海里。在此情況下,郝東覺將偵察半徑擴大到了450裡,這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偵察機與艦隊的通訊距離!即使是到這個距離上,偵察機的橫向間隔距離也在30海里之內,也就是說察鷹”上的雷達只需要搜尋左右15海里地海域,而“偵察鷹對艦隊類大型目標地探測距離超過了30海里,如果天氣狀況甚至會超40海里。

搜尋密度是相當巨大的。只要大西洋艦隊450裡範圍之內,就不可能躲過所有的偵察機。一支有六艘航母,數十艘護航戰艦的大型艦隊即使採用密集編隊航行,其橫向寬度都超過了20海里,縱30海里以上。也就是說,不管偵察機從哪個方向接近,不管大西洋艦隊向哪個方向航行,至少會有兩架偵察機將“撞”上大西洋艦隊,而只要有一架偵察機有所收穫,大西洋艦隊就不可能逃過轟炸機的打擊。

東覺派出了他能夠派出的每一架“偵察鷹”。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如果再找不到大西洋艦隊。那就只能證明一點,斯普魯恩斯根本沒有想過要靠近聯合艦隊,大西洋艦隊也沒有在附近海域活動,說不定早就在返回諾福克的路上了。

第二特混艦隊地偵察機在五點二十五分的時候開始起飛,隨即其他的四支航母特混艦隊的偵察機也都出發了。郝東覺給出動的83架偵察機全部安排了具體的飛行航線,並且每一艘航母上都有數部電臺專門負責與這些偵察機聯絡,只要有一架偵察機發現了敵艦隊就行了。可是,郝東覺當時忽略了一個問題,即偵察機與艦隊的最大通訊距離只裡,如果大西洋艦隊400裡到450裡之間的話,那麼偵察機就無法及時的發回電報,甚至會在到達發報距離上就被美軍的戰鬥機給擊落了。

在這83架偵察機中,編44地“偵~“貝爾加湖”號航母上起飛的,飛行員是李耀芳少尉,而雷達操作手是連廷威上士。在第三艦隊,乃至整個帝國艦載航空兵中,兩人都是不折不扣地新人。

兩人是同一天加入帝國海軍艦載航空兵的,並且從此就成為了搭檔,而他們最先飛的就是偵察機。當時,第八特混艦隊剛剛成立,除了部分骨幹飛行員是從其他特混艦隊調來的之外,大部分的飛行員都是剛從航校畢業的新手。李耀芳少尉在航校中的成績只算是一般,結果不但沒有飛上戰鬥機,連轟炸機部隊都沒有要他,最後被分配到了偵察機部隊,而他飛過的第一種偵察機是“射水鳥”,也因此在參加進攻夏威夷群島的戰鬥中執行過幾次轟炸任務。到現在,他的座機上都塗著幾個戰績標誌呢,而這也是李耀芳與連廷威兩人唯一值得驕傲的地方了。

在改飛了“偵察鷹”後,就沒有執行轟炸任務的機會了。“偵察鷹”的造價是“獵鷹”的兩倍(主要就是雷達等電子裝置太昂貴了),而且其轟炸效能並不怎麼樣,還比不上掛上了炸彈的“遊隼”。最重要的是,偵察機上的導航員,也就是雷達操作手的培訓難度比較大,也就沒有哪個艦隊指揮官會安排“偵察鷹”去執行轟炸任務。從此,李耀芳與連廷威成為了真正的偵察機飛行員。

他們的偵察機是在五點四十八分的時候起飛的,是第三架離開了“貝爾加湖”號航母的偵察機。這也

在不48小時之內執行的第六次偵察任務,在此期間]息時間加起來都不到15個小時。與其他的任何一名偵察機飛行員一樣,他們最大的敵人是疲憊,而不是有可能遭遇的敵戰鬥機。為了讓飛行員不在飛行途中睡著了,勤務人員給他們的水囊裡裝的不是白水,而是苦咖啡,或者是濃茶,這大概也算得上是特殊“裝備”了吧。

44號偵察機是向東飛行的,其飛行航向為184度,在天色逐漸亮起來的時候,偵察機已經離開艦隊大概100裡了。實際上,在250裡的範圍之內,幾乎不會有什麼發現,因為在不到一個小時前,執行夜間偵察任務的偵察機剛剛從這一海域返回艦隊,如果美軍艦隊在這裡的話,那早就被發現了。因此,到七點左右,也就是44號偵察機飛出去了裡之後,連廷威才啟動了偵察機上的雷達,開始搜尋周圍海域。

“偵察鷹”上最主要的偵察裝置不是人的眼睛,而是雷達,因此偵察方式也改變了不少。一般情況下,主要是由導航員負責盯緊雷達螢幕,而飛行員則間歇性的掃視周圍的海面,以避免因為敵戰艦靠得太近,而沒有被雷達發現,不過,這沒有多少作用,畢竟在敵戰艦靠近之前,雷達就已經有所收穫了。

也正因為大部分的偵察任務都樓到了導航員地身上,會導致導航員嚴重疲勞。在接到部隊的反映後。哈飛對“偵察鷹”做了一點小小的修改,即在雷達的反饋訊號器上連線了一副耳機,只要收到強烈的雷達反射波,耳機就會發出噪音,提醒導航員。這就避免了導航員因為過於疲勞而睡著,結果錯過了發現敵艦隊地機會。可問題是,這套系統根本就沒有多少實際價值,特別是在島嶼分佈密集的海域,耳機裡的噪音幾乎不會停止,結果很多導航呀根本就不會戴上耳機,甚至有人找勤務人員把耳機給拆了下來。

一直盯著雷達螢幕,這甚至要比一直盯著外面的海面還要痛苦。連廷威一般每過兩三分鐘才掃一眼雷達螢幕,然後就儘量的養神。必然因為過於疲勞而進入恍惚狀態。另外,李耀芳也會時不時聊上幾句,提醒連廷威別睡著了。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兩人也聊得沒有什麼話好說了,這兩天,兩人聊了很多事。幾乎該說的都說了,就差沒有委託對方為自己保管遺書。可以說。持續數個小時的偵察巡邏飛行會消磨每一個飛行員的意志,這也是當時海軍航空兵面臨地一個新問題。後來,海軍為了改變這一情況,甚至首先在偵察機上安裝了音響裝置,讓飛行員在無聊的時候可以放鬆一下。而且後來“偵察鷹”增加到三名乘員,大概也正是因為兩名飛行員根本就無法有效的完成偵察任務吧。

“老李,我們飛了多遠了?”

“才400裡。”李耀芳一直在注意著航程表。“再過十分鐘,我們就要轉向了,真不知道這無聊的事情什麼時候結束。”

“是啊。真是該死的任務,難道美國佬就不能爽快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