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卷 未來啟示 第十九節 幸與不幸[第四更,求月票](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二十六卷 未來啟示 第十九節 幸與不幸
偵察機在飛到了美國東部海域上空的時候就分成了三個小機組,分別朝著三個目標飛去。距離最近的就是費城。
之前,費城從來就沒有遭到過轟炸,甚至很多人都認為。當初薛希嶽讓羅雲衝不要去轟炸費城。是早就準備要在費城用原子彈。持這一觀點的人還不少,因為遭到原子彈轟炸的城市,都是在以往的戰略轟炸中沒有遭到過轟炸的城市。原子彈也沒有任何必要投到波士頓,紐約,巴爾迪摩。以及弗吉尼亞比奇這樣已經變成了廢墟的城市去吧。
可問題是,薛希嶽是在28年的時候就明確要求不能轟炸費城,而當時還沒有任何人可以確定“盤古計劃”在什麼時候能夠獲得成功呢,就算薛希嶽再高瞻遠矚,恐怕也無法料到不到一年後。就會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吧。
根據當時薛希嶽的一名助理的回憶,當時薛希嶽不讓羅雲衝轟炸費城,一個主要的目的是要避免引此而激發美國人的抵抗意志,這與沒有轟炸華盛頓是一個道理。另外。費城本身不是一座大型工業城市。當時一個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薛希嶽一直想透過摧毀美國的工業基礎來迫使美國投降,而戰略轟炸後來演變成為了針對城市與平民的大規模轟炸,這已經違背了薛希嶽的初衷,因此後來在使用原子彈的問題上。薛希嶽才會猶豫不絕。因為原子彈本身就是完全針對平民地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不管是幸運,還是不幸,在確定要使用原子彈之後。費城就被列為了頭號轟炸目標。當然,能否使用原子彈轟炸費城,還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費城的天氣情況是否良好。是否能夠滿足投擲原子彈的要求。
兩架氣象偵察機在一點四十分左右到達了費城上空。之前也有不少地偵察機前來,而且費城還沒有遭到過轟炸。因此在防空警報響起之後,絕大部分費城的居民都沒有引起警覺,仍然在繼續忙碌著。只有少數人抬頭看了眼在頭頂上盤旋的那兩架大飛機,而更多地人甚至沒有任何的反應。
在以往的年份。每年八月份地費城地區是比較晴朗的。可結果,兩架偵察機在城市上空盤旋了大概十分鐘,都認為雲層太厚,而沒有轟炸的機會。這個判斷相當重要。地面上地人很容易透過雲層的縫隙看到天上的飛機,可相反的。飛機要找準地面上的目標就更為困難了,而且當時轟炸對氣象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投原子彈地轟炸行動對氣象要求就更高了。
羅雲衝收到了氣象偵察機發回的報告後,他也就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哈里斯堡那邊了。當時,甚至有人懷疑羅雲衝是有意放棄了對費城的轟炸行動。
29年8月15日,費城的天氣到底適合還是不適合投原子彈,戰後有很多的爭議。從戰後費城居民反映的情況來看,在8月15日那天,費城的天氣情況是比較良好的,雲層並不是很多,可是當時偵察機報告的情況則是費城上空不適合投原子彈。更重要的是,羅雲衝後來只提交了一架偵察機的報告。而沒有提交另外一架偵察機的報告,因此很多人懷疑,羅雲衝故意放過了費城,不然,他為什麼要隱瞞另外一架偵察機的報告呢?
各方面的猜測都有,支援羅雲衝的人認為,因為兩架偵察機的報告是完全一樣的,羅雲衝沒有必要同時提交兩份氣象偵察報告。而且,這兩架氣象偵察機有主次之分。羅雲衝提交的是長機的氣象偵察報告,而按照規定,只有在長機無法完成任務的時候,才採納僚機的氣象偵察報告。也就是說,當時長機已經發回了報告,就算僚機的報告意見相反,羅雲衝也肯定首先採納長機的報告,而不是僚機的報告。
最受到非議的是,當時長機機組成員是一個超級轟炸機組,而該機組以往幾乎沒有執行過氣象偵察任務,而僚機則是一個正規的氣象偵察機組。也就是說,羅雲衝把沒有執行過氣象偵察任務的機組派到了最前面去。而且採用了該機組的報告,反而忽視了有豐富經驗的氣象偵察機組的報告。有的人甚至以此斷定。之前羅雲衝就給長機的機組成員打了招呼。所以才會有了不切實際的報告,因為那個機組是羅雲衝手下最好的機組,其機組成員自然是對羅雲衝的命令不敢有半點違背了。
正是有這麼多的疑點,所以後來才有很多人懷疑羅雲衝是故意放過了費城,挑選了人口少得多的中型城市。
當時,費城市區人口超過了100萬,雖然根據後來的理論計算,爆炸當量不到2萬噸的“雪茄”是不可能殺死這麼多人的,但是在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原子彈可以摧毀整個費城。也有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羅雲衝想要避開費城,畢竟在戰爭中死於戰略轟炸的平民已經夠多了。需要再添上一百萬嗎?
原子彈在很大的程度上被看成了一種戰略威脅武器,而且當時帝國也就最多隻能製造三枚原子彈,就算三枚原子彈可以摧毀三座大城市,如果羅雲衝肯下狠手,集中3000架轟炸機執行三次大規模的集中轟炸,照樣能夠摧毀三座大城市。而且比原子彈還要徹底。因此。原子彈在戰爭後期起到的作用只是震懾與恐嚇,其政治意義明顯高於軍事意義。那麼,在摧毀什麼城市的問題上本身就已經不重要了,不管是炸掉費城這樣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還是炸掉只有二十萬人口的哈里斯堡。對美國總統堅持到底地戰鬥決心所起到地打擊作用是一樣的。
羅雲衝從來沒有在任何公開的。或者私下地場合承認自己放過了費城。可是綜合這些因素來看,也許當初羅雲衝真的不想炸掉費城。只是希望用原子
彈來椎毀美國總統最後那一點點抵抗意志與決心。讓美國儘早投降吧!
在放過了費城之後,下一個目標是賓夕法尼亞州的州府哈里斯堡。
當時羅雲衝將哈里斯堡劃為了人口有20萬地中型城市。因為這是一座行政城市。沒有什麼工業,周圍也沒有駐紮多少軍隊。同時又靠近阿巴拉契亞山脈。在之前的戰略轟炸中,哈里斯堡並沒有遭到大規模的襲擊,只是被艦載航空兵轟炸過幾次。損失還不算太大。城市基本上儲存完好。這也正是哈里斯堡被列為二號轟炸目標地根本原因。
當時哈里斯堡的實際人口是189457人,這是美國政府的登記人口數量。因為美國人口地流動性不是很大。而且之前從東部沿海地區遷移的市民都沒有集中在這裡,哈里斯堡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疏散,所以在蝴舊日這天,在市區內的居民數量應該與美國政府的登記人口數量相差不大。
兩架偵察機是在兩點十五分的時候到達了哈里斯堡上空。飛行員只花了五分鐘的時間就發出了電報,哈里斯堡上空萬里無雲,天氣情況優良,非常適合轟炸!
電報立即被收到,羅雲衝沒有絲毫遲疑,兩點二十分,轟炸哈里斯堡的行動代號發了出去,正在向北飛行的“天使”號收到了情報之後,吳林糠迅速的調整了轟炸機的飛行線路。三套轟炸方案他早就背在腦子裡了,現在採用的是第二套方案,航線的調整並不是很大。在到達了新澤西州東面海域上空之後才會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