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卷 未來啟示 第十一節 荒漠基地[第四更,求月票](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時,為了搞“盤古計劃”帝國不僅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還投入了十多萬科研人員,其中僅潘澤康這類年輕地科研人員就有十萬人。這些人的活動都是受到了嚴密的監視與控制的,而且是由憲兵部隊負責,而不是普通的軍隊。後來談仁皓才知道。當時所有從事“盤古計劃”的人員都與家人中斷了聯絡。就算是少數有特權的高階工程師要給家裡人寫信,也得接受全面檢查,即信件的內容必須要接受檢查,根本就不會考慮個人隱私。而潘澤康當時沒有參加最核心的工作。他是屬於聯絡人員,所以活動還算是比較自由的,只是他每次外出,也要受到監控與限制。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的時間,談仁皓是在急切的心情中渡過的,當飛機開始下降的時候,他也開始向機窗外張望,可是外面的夜色很暗,加上機艙內燈光的影響,他什麼都看不到。直到飛機在跑道上停下來,一股風沙從開啟的艙門裡刮進來的時候,談仁皓才意識到。他們來到了一座沙漠裡的機場上。
“外面的風很大!”潘澤康提高了聲音,“等下跟我走。大概又是沙塵暴!”
談仁皓點了點頭。拉攏了衣襟。剛走出機艙,大風就颳得他差點從舷梯上掉下去,風力至少在十級以上,談仁皓還真不敢想像,這裡會是“盤古計劃”的秘密研究所嗎?那十幾萬人難道能夠在這麼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除了風沙之外,氣溫也非常低。不比莫斯科好多少,這是沙漠地區的一大特點,往往白天熱得能夠把人給烤熟了,晚上冷得能把人凍僵。巨大的溫差根本就讓人無法生存。
談仁皓與杜興一路上都緊跟在潘澤康的後面。當潘澤康停下腳步的時候,談仁皓才發現,他們來到了一條地道的入口處,顯然,科研基地不是建在地面上的。而是建在地下的。
地道擋住了外面的大風。等到談仁皓適應了裡面的光線後才發現,地道兩側每過幾米就有一個崗哨,而且裡面都有荷槍實彈的憲兵,看樣子,這裡的安全工作還不是一般的嚴密。在潘澤康出示了證件後。三人迅速的透過了三道關卡,最後來到了一扇巨大的鋼門前。負責守衛的憲兵先檢查了潘澤康的證件,隨即又檢查了談仁皓與杜興的證件,甚至還多看了談仁皓兩眼。在確定無誤之後,這才用撥通了電話。不多時,鋼門向兩側開啟了,談仁皓很快就注意到,這扇鋼門的厚度絕不在戰列艦主裝甲板之下。至少有沏毫米。也許更厚一些。而每扇鋼門的重量肯定在醜燉以上。
“我們到了!”進去後,潘澤康在一扇巨大的玻璃牆後面停住了腳步。
談仁皓回頭看了一眼合上地大門,當他轉過頭來的時候。才發現,在他前面,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基地。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座地下城市了。這座地下城市基本上呈圓型,直徑大概有500米左右,穹頂的高度有
10米左右。由十多根巨大地鋼筋混凝土柱子支撐著,在穹頂的正下頭是一盞,準確的說是一組大功率地鎂燈。發出的光亮足以照亮整個地下基地。穹頂的正下方是一個巨大地金屬罩子,表面是銀色的。不過有點黯淡。在談仁皓目所能及的範圍內,上百名,也許有數百名穿著白大補地科研人員正在忙碌著。而且周圍還有很多其他的科研裝置。
“將軍,我們是不是來錯地方了?”杜興比談仁皓還要驚訝。
談仁皓裝著鎮定。可是心裡同樣驚訝,他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以他的瞭解這裡很多東西都是超越了時代的。
“請換上衣服吧!”潘澤康站在一扇玻璃門前向談仁皓他們招手。
“裡面是無塵環境,都要換衣服。”
談仁皓與杜興都領到了一套白大補,經過了兩輪高壓空氣沖洗後,他們才跟著潘澤康進入了基地內部。
“我先帶你們去住的地方。然後給你們介紹一下這裡的情況。”
這次給談仁皓居住的地方就比較“窮酸”了,而且看樣子,這基地裡也不怎麼在乎人員地生活,反正那些科研人員也不會把日常生活當會事。在去放下了行李之後,談仁皓與杜興就跟著潘澤康,由潘澤康為他們介紹了這裡的基本情況。
這座地下科研基地是在“盤古計劃”正式啟動之後就動工修建的。
主要就是由陸軍的工程兵負責,這就花了足足兩年的時間。基地總共有十二層,談仁皓之前看到的只是最核心的地區,即安放核反應堆的地區。在下面還有十一層。另外四周還有好幾十條通道,連線著上百個實驗室,以及供十多萬研究人員居住的幾萬個房間。
如果認為“盤古計劃”僅僅只是製造原子彈的計劃,那就太膚淺了,如果認為核反應堆就是整個原子彈的核心機構的話,那也太膚淺了。“盤古計劃”本身是一整套的計劃,從原子彈的原理,設計,製造,到投擲,幾乎設計到了每一個環節,是一套完整的軍事計劃。同時,重水反應堆只是該計劃的一個核心,除此之外,在基地的最下面幾層還安裝了十多萬臺離心機,另外還有一個爆炸實驗室。可以說,這些機構都是“盤古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盤古計劃”才提出來的時候,大部分的科學家都認為鈾235是唯一可以用來製造原子彈的原料。而在建立了重水反應堆之後,科學家才發現。鈽239實際上也是用來製造原子彈的理想材料,而且其利用效率應該比鈾235還要高,也就是說,用鈽239製造原子彈應該更為理想。可是,鈽239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只能在重水反應堆裡產生,即鈾巫在受至中子轟擊之後發生質變,最後得到的產物就是鈽239。
為了保證能夠儘快製造出原子彈,帝國的科學家採用了兩手並舉的辦法,一是大量生產離心機,用以提純鈾235,另外就是利用重水反應堆生產鈽239。當時,除了談仁皓所到達的這個試驗基地之外,帝國還另外建造了四座重水反應堆,為了保險期間,這四座重水反應堆都是分散的,沒有集中到一起。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高速離心機。因為鈾235在鈾元素的同位素中所佔到的比重是想當小的,而且其化學性質與鈾238幾乎完全一樣,也就是說,無法透過化學的方式進行分離。當時科學家找到的唯一辦法就是利用兩種同位素的質量差,用高速離心機來分離這兩種元素,準確地說,是這兩種元素的化合物。而離心機的工作效率並不高,而且需要經過多道,甚至是上百次分離之後。才能夠得到純度為80%左右的鈾235,而要達到原子彈的標準。其純度必須要在95%以上(實際上這仍然不夠)因此,透過離心機來提取高純度的鈾235的效率是相當低的,就算當時有幾萬臺離心機在不停的工作,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才能夠得到製造一枚原子彈所需要的核原料。也就是說,如果用鈾235作為原子彈的核原料的話,其工業生產效率就直接影響到了原子彈的生產規模,這就迫使科學家轉為用鈽239來製造原子彈。
原子彈的設計也相當關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起爆部分。
原子彈的爆炸原理其實並不複雜,簡單地說,就是鏈式核反應。鈾235原子核在受到中子轟擊的時候,會分裂成為兩個,或者是多個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兩個,以及兩個以上的中子,這些中子再轟擊其他的鈾235原子核,產生鏈式核反應。而在此分裂的過程中,鈾235原子核的質量會減少。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即能量等於物質質量與光速平方的乘積,損失的質量就全部轉發為了光能,熱能,輻射能等種種能量,從而產生巨大的破壞效果。
在這個原理上,最重要的就是要讓鏈式反應持續地進行下去。而不能中斷,這樣才能夠使原子彈起爆成功。實際上,正個反應過程相當快,幾乎就是一瞬間的事情,持續時間用毫秒,納秒計算。而要保證鏈式反應完成。就必須要使核物質的數量達到一定的限度,這就是“臨界質量”只要達到或者是超過了臨界質量,原子彈才能夠成功引爆。如果達不到臨界質量,就不會發生核爆炸,或者是爆炸威力降低很多,達不到設計要求。
準確地說,臨界質量實際上是一個相對數,即質量與核反應材料的密度有直接關係。這正是引爆原子彈的關鍵技術,科學家在這上面花了很長的時間進行理論研究。而且,最終找到了兩種比較可靠的引爆方式,一種叫“槍式”另外一種叫“內爆式”而這兩種引爆方式都還沒有進行過任何的試驗,仍然停留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當然,在第一枚原子彈真正引爆之前,誰也不知道這些理論到底能不能變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