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大洋鐵流 第二十八節 要害[第二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不太好吧?”姜仲民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從談仁皓走進他的辦公室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看錯了人,這還是談仁皓第一次到他這邊來呢。
姜仲民的辦公室要比談仁皓的辦公室小很多,甚至比談仁皓以前的辦公室都差了很多,裡面的陳設也很簡單,桌子是普通柏木的,用來存放檔案的是幾隻鐵皮書櫃,而不是談仁皓那邊的紅木書櫃,顯得有點寒酸。
“這其實是參謀長的意思。”談仁皓勉強的笑了一下,“我已經讓杜興去佈置辦公室了,你也讓人來收拾一下東西吧,下午就搬過去。”
“好吧,我現在就收拾……”
“讓你的副官做這些,我們出去走走。”
姜仲民遲疑了一下,然後點了點頭,先出去把副官叫了進來,然後才拿上外套,跟著談仁皓走出了辦公室。兩人很快就來到了外面的花園裡,已經是十月中旬了,空氣有點涼,特別是當陣陣海風吹來的時候,談仁皓與姜仲民都拉緊了外套。
“回海軍司令部還習慣吧?”談仁皓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問這樣的問題,這讓他看起來與姜仲民很親近,可實際上,他根本就沒這樣的感覺。
“還不錯,與以前大不一樣了,現在成立了戰區司令部,海軍司令部的任務少了很多,參謀長也輕鬆了很多。”
“我們的事情不輕鬆啊。”談仁皓在一張椅子上坐了下來,“那些日本人的事情怎麼樣了?”
姜仲民拉了張椅子過來,坐在了談仁皓的對面。“軍情局不讓我們插手審訊工作,搞得很神秘,具體的情況不清楚,只是偶爾能聽到一些傳聞。”
“傳聞?”談仁皓笑了起來,哪裡都有傳聞。
“我們也是在那些軍情局的人聊天的時候聽到的。”姜仲民聳了下肩膀,“為了讓美國同意接收他們的人員,東條是花了血本的。他們準備將所有地技術,特別是美國欠缺的技術資料都無償送給美國。另外,日本在戰前大概有4oo噸的黃金儲備,聽說這批黃金也要送到美國去,用來支援日本流亡政府在美國的開支,說不定,還會從美國手裡購買某座荒島,好讓流亡政府一個立足點。”
“看來。東條確實花了血本了,不過,那些黃金不太好運出去吧。”
“具體怎麼運到美國去,這就不清楚了,不過不外乎空運與海運兩條途徑。4oo噸黃金不施工小數目了,空運的話,要調動不少的飛機,難以做到隱蔽,就算一架飛機只運幾噸,損失一架。那就了不得了。
所以海運的可能性更大。“
“還是用潛艇?”談仁皓也來了興趣。4oo噸黃金可真不是個小數目。
“我們猜測會用潛艇,不過軍情局的人沒有透露任何相關地訊息。”姜仲民長嘆了口氣,“很有可能是美國派遣潛艇到日本去把那些黃金運出來。軍情局方面應該有相關的情報了。說不定會組織力量來攔截這艘潛艇。只是現在還沒有正式要求海軍合作,大概還在進行相關的計劃吧。”
“管他的,軍情局如果自己能夠搞定,那就再好不過了。”談仁皓遲疑了一下,轉移了話題,“美國的反擊會在年底開始,參謀長讓我們拿出幾套針對美軍有可能採取的反擊行動的作戰方案出來,你有什麼具體的想法?”
姜仲民微微皺了一下眉毛,沒有立即開口。談仁皓也沒有把他的想法說出來,他想先聽聽姜仲民的意見。
“確定是在年底?”姜仲民思考了一陣。一邊提出問題,一邊摸出了香菸。
“年底地可能性最大,到時候,美國有四艘航母,兩艘戰列艦,還有大批地護航戰艦,足夠組建四支航母戰鬥群了。”談仁皓停頓了一下,“如果美軍選擇在明年一月份之後動反擊的話,到時候還會多出四艘戰列艦。以及一批護航戰艦的。不管是今年年底,還是明年初,美軍地反擊都會很犀利,對我們的威脅很大。”
“拖到明年初的可能性關於不是很大。”姜仲民點上了煙,然後靠在了椅子上,離談仁皓稍微遠了一點。“如果要拖延反擊時間,希望在兵力上過我們的話,美國海軍完全應該把反擊時間延遲到明年中期,到時候,他們的航母數量至少與我們持平,而且在戰列艦方面會過我們,其他的護航戰艦數量也不會少到哪裡去。可問題是,美軍拖不到明年中期,除非他們連澳洲也不想要了。”
談仁皓微微點了點頭,這也正是他判斷美軍會在今年年底就動反擊的原因。如果到明年中期至少有八艘航母,六艘(甚至有可能是九艘)微縮型艦隊航母,八艘(甚至有可能是十艘)戰列艦,三十多艘巡洋艦,以及上百艘驅逐艦在太平洋作戰,而到時候,唐帝國也就只有十艘航母,數量不詳(最多四艘,有可能是八艘)的小型航母,以及八艘戰列艦,四十多艘巡洋艦,以及近百艘驅逐艦部署在太平洋戰區。到時候,美國海軍在總體實力上實際已經與唐帝國海軍持平了,在航母數量上甚至還要多一點。可問題是,如果拖到明年中期的話,索羅門群島就很有可能在唐帝國的掌握之中了,甚至唐帝國地6戰隊一路殺到了新喀里多尼亞去了。美軍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完全被動,反擊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在今年年底反擊的話,美軍的實力實際不比我們差多少,關鍵還是看海戰的結果。”姜仲民仍然在繼續思考中,“這樣一來,那我們最好的辦法是主動進攻,可問題是,我們沒有那個能力開闢新的戰場。被動防禦只能導致失敗,所以我們就只能選擇積極防禦,儘量迫使美軍在我們選擇的戰場上進行決戰,而不是我們到敵人選擇的戰場上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