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把那些轟炸機的炸彈換成副油箱,讓他們立即起飛,執行偵察任務!”

斯普魯恩斯根本就沒有給參謀分辨地機會,“先派四架偵察機,反覆搜尋這一海域。這裡有可能存在第二支唐帝國的艦隊。偵察機起飛之後,立即起飛第一批轟炸機,打擊已經現的那支唐帝國艦隊。”

參謀軍官咬了咬牙,也不敢再多說什麼,立即就去傳達了命令。

現在兩支艦隊之間的距離大概只有第一特混艦隊,金凱德指揮的第1第16特混艦隊的相對位置就如同一個等邊三角形一樣,第一特混艦隊在猛攻第第一特混艦隊,然後再對付第二特混艦隊,就要看這一波的轟炸機能否收到奇效了。

四架sBc先咆哮著離開了航母的飛行甲板。這四架轟炸機原本已經裝上了炸彈,但在接到新的任務之後,立即就卸下了炸彈,換上了一具大型副油箱,去執行偵察任務了(與唐帝國海軍航空兵不一樣,美國海軍航空兵一般用俯衝轟炸機執行偵察任務。而不是用魚雷轟炸機執行偵察任務)接著。那些掛著炸彈與魚雷的轟炸機6續起飛,最後起飛的是護航戰鬥機。

斯普魯恩斯為轟炸第一特混艦隊準備了48架俯衝轟炸機,32架魚雷轟炸機。以及36架護航戰鬥機。機群的規模並不小,可也不算大。三艘航母上一共有1o8架俯衝轟炸機,54架魚雷轟炸機,以及1o8架戰鬥機,36架偵察機。斯普魯恩斯派出地轟炸機實際上還不到艦隊所搭載的轟炸機的一半。他把最重要的力量留在了最後面。按照他的想法,對付兩艘航母的第一特混艦隊的難度肯定要比對付三艘航母的第二特混艦隊的難度小得多。多留一批轟炸機實際上也可以對第一特混艦隊進行補充轟炸。當然,這得靠等下的情況來做出決定。

轟炸機群離開第16特混艦隊上空地時間是一點過八分,斯普魯恩斯是在十二點三十五分接到電報地,在十二點四十六分下達了攻擊命令。整個機群的116架轟炸機只用了二十二分鐘的時間起飛集合,然後就踏上了進攻第一特混艦隊的道路。相對來說。美國航母的航空出動率確實不怎麼樣(起飛轟炸機最多的“薩拉託加”號一共放出了42架,而唐帝國的航母在二十二分鐘內放出轟炸機的紀錄是58架,平均度也在45架左右)一點十五分,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戰鬥機離開了航母的飛行甲板。這是斯普魯恩斯下達的新命令,讓兩個中隊(一箇中隊12架)的戰鬥機升空,另外航母飛行甲板上停留三個中隊的戰鬥機,做好隨時起飛地準備。如果在找到唐帝國第二特混艦隊之前沒有遭到攻擊的話,這些戰鬥機就將執行護航任務,如果遭到攻擊的話。則執行艦隊防空任務。

三艘航母的機庫裡,美軍的航空勤務人員正在忙碌的為其他的轟炸機裝填燃料,掛上炸彈與魚雷。誰也無法保證第一波轟炸能夠摧毀第一特混艦隊(唐帝國海軍艦隊的防空能力讓美國海軍航空兵吃了不少的虧)如果有必要,就將進行補充轟炸(由第一波轟炸機的帶隊長機確定是否已經摧毀敵艦隊,如果沒有摧毀,就將由艦隊司令決定是否補充轟炸)當然,這些轟炸機也有可能去執行轟炸第二特混艦隊的任務。

看著戰鬥機6續升空,斯普魯恩斯長出了口氣。眼前,他已經抓住了幹掉第一特混艦隊的機會,可問題是,他能夠幹掉第二特混艦隊嗎?在參謀軍官忙碌的時候,斯普魯恩斯再次走到了海圖前。

現在第第一特混艦隊的距離大概是第一特混艦隊後方第二特混艦隊的距離就是27o海里!唐帝國轟炸機的極限打擊半徑是第第二特混艦隊的打擊範圍之內。相反,sBc與TBd的極限打擊半徑只有25海里,美軍的轟炸機根本就無法對付唐帝國第二特混艦隊!

想到這,斯普魯恩斯有點遲疑了,怎麼辦?如果這個猜測沒有錯,那就必須要縮短艦隊之間的距離,而艦隊就應該轉向西北。可問題是,這更容易進入敵人的打擊範圍之內(對“翠鳥”與“魚鷹”來講,25o海里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打擊半徑,如果要延長到3o海里的話,那麼飛行時間,還有載彈量,航線的選擇都將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唐帝國的偵察機肯定派出來了,如果向西北方向前進,會不會一頭扎進對方的偵察網裡?如果第16特混艦隊的位置暴露的話,那麼唐帝國的轟炸機就將蜂擁而至!

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解決的,斯普魯恩斯遲疑了大概五分鐘,就把負責航海的參謀叫了過來。“艦隊轉向3oo,準備加。”

“轉向?”

參謀軍官一驚,這可不是小事。

“對,立即轉向!”

斯普魯恩斯看了參謀一眼。

“那需要聯絡轟炸機群,告訴他們新的返航方向嗎?”

斯普魯恩斯遲疑了一下,同時迅的心算了一遍。偵察機向西北飛行27o海里至少需要一百分鐘(偵察機在這個飛行半徑上只能以巡航度飛行,而sBc的巡航度就17o節左右)而轟炸機對15o海里外的目標進行轟炸,從出到範圍艦隊也就大概15o分鐘的樣子。

“先不用,偵察機有結果之後再與返航的轟炸機群聯絡。”

斯普魯恩斯這次沒有思考多久,“如果沒有偵察機的訊息,那麼就在兩個小時之後與轟炸機群聯絡,讓他們到新的會合點來!”

參謀不再多說什麼,立即就去下令艦隊轉向。斯普魯恩斯也沉默了下來,他在指揮作戰時很少下達命令,但下達的每一條命令都是關鍵性的,這也許就是他的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