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來自文人的反抗(第1/5頁)
章節報錯
文臣們也沒閒著。
嚴格來說,這是他們最好的機會。
因為大量的錦衣衛,都去了孝陵,京師對於百官的監察自然要鬆懈許多。
文臣,他們最初的身份,就是文人。
每一個文臣,從來就沒有脫離過文人的圈子。
雖然正旦才過初三,但實際上很多燈謎早已經開始了。
接著文人聚會的名義,很多宗族之間,開始聚集在一起。
“太孫殿下如何敢與天下文人作對,難道他就不知道,這天下的治理,只有我們才你能做嗎。”
“沒有文人的幫襯,這天下要爛成什麼樣子,稅賦誰來收?百姓誰來治理?”
一個名不經傳的老頭,喝下一杯酒,開啟了話題。
這老頭在大明或許名聲不顯,但在地方上,可是族長級別的人物。
宗族的族長,尤其是大姓,哪怕是正五品的官員都要忌憚許多,誰知道後面有什麼錯綜複雜的關係。
某後院中,大概有二十多人。
前院更是有歌舞絲竹之聲傳來,很是沸騰熱鬧。
能到這後院來的,每一個簡單人物。
像這樣的聚首,一般很難,只有過年才會有這樣的盛況。
而正五品往上的官員,是不會參加這樣的文人的聚會的。
這並不是因為身份,而是一種保護的安排。
能夠在京師抵達正五品往上的官職,其中可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就能達到的,更多是大量的人脈資源的堆積。
像是現在的吏部尚書詹徽,仕途可謂是一帆順水,平步青雲。
看似是朱元璋的提攜和愛護,但暗中,多少詹家族人,付出了巨大心血。
稍微一點點的瑕疵,都會有人自願背鍋。
漲名聲的好事,定會落在詹徽頭上,壞事就一點關係沒有。
還有宗族花費大量錢財,幫忙宣傳名聲。
加上詹徽本身的能力,才會升得如此之快。
而作為吏部尚書,給予宗族的反饋,自然是非常之大的。
這就是人情往來。
縱觀古今,誰也不能避免。
詹徽只是一個代表,其他的或許沒有詹徽這般高的官職,但每一個,都用了大量的宗族資源。
能夠爬到高位,不能讓他們有任何的閃失。
所以這樣的聚會,不能有超過五品官職往上的官員參與。
就算出事,也牽扯不到他們的身上。
大明如今的連坐,族滅,也是基於此。
現在大家討論的問題,便就是因為劉三吾那封廣泛傳開的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