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繩槍。

其實在目前的大明來說,並沒有表現出單兵神器的那種感覺。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最初的亮相是跟蒙古人交戰。

蒙古人幾乎清一色的騎兵隊伍,即便是步兵,那也基本上都是奴隸兵,算不得真正的蒙古軍隊。

蒙古騎兵的高機動性,尤其是在草原那樣開闊的場景下,就目前的軍備水準而言,幾乎是無解的難題。

最讓人噁心的地方,就是每一個蒙古人,全都是在馬背上長大的。

從小就開始牧羊,放馬。

他們跟馬自小就一起長大,睡覺都是在馬上。

一人雙騎的蒙古騎兵,完全能夠日夜兼程,直接就是在馬背上休息。

所謂高機動性,到底是有多高?

那便是十二個時辰內,吃飯,睡覺,除開隨便大小便外,全部都在馬背上。

八百里或許有點誇張,在不換人換馬的情況下。

但三四百里,完全不是問題。

而這樣的蒙古人,最讓人頭疼的地方他並非是個例,而是大面積的普及。

千里奔襲這樣的事情,在蒙古這邊幾乎是最為常見的事情了。

在草原上,蒙古騎兵就是無敵的。

三四百里在如今這個時代是個什麼概念,這會讓蒙古的敵人看吃灰都吃不到。

我想來,就來。

我想走,就走。

即便是蒙古大敗,被朱元璋趕到了草原上,元氣大傷的蒙古人也照樣是朱元璋的心腹之患。

大量修建邊關軍事重鎮,這才有邊疆塞王的出現。

為的就是預防蒙古人。

茫茫草原,是蒙古人的主場,哪怕是朱英,對此也沒有任何的辦法。

火繩槍亮相後,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也僅僅只是個烏龜殼。

追,是不可能追上的。

最後苦思冥想之下,只能採取同化這樣的策略。

其實朱英還是小瞧了蒙古人。

否則就不會發生朱棣被生擒這樣的事情。

聽起來似乎有些誇張,畢竟朱棣在歷史上可是永樂大帝,親征蒙古六次。

好吧,即便是親征蒙古六次,耗費了無數的大明國力,實際上還是沒有徹底解決蒙古人的問題。

這本身就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

永樂大帝親征蒙古,那是在幾十萬大軍的保護下。

現在的朱棣僅僅只有幾萬人,雖說騎兵多,實際上大明培養出來的騎兵跟蒙古騎兵差距還是很大。

而在第二次大戰。

就是大明出征安南了。

安南跟蒙古不同。

本身安南的火器能力其實並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