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不是說朱元章突然就變得懶散了,而是在閱兵後,朱元章的喉嚨嘶啞得太過厲害,無法說話。

作為大明皇帝,這樣的狀態去上朝,肯定是有失皇家尊嚴。

尤其是在大閱兵的剛剛過去。

於是朱元章乾脆就趁著這個點,直接下達諭旨:與民同樂,停早朝三日。

當然,早朝是不用上了,但也不存在放假,該乾的活,一個也少不了。

沒有早朝,還有奏章嘛。

有什麼問題,那就透過奏章來表達。

“爺爺,那些小國使臣,都是被咱們大明的軍威給震懾了,所以才會如此。”

“向他們展現一下咱們大明的厲害,這還是很有必要,免得一個個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

朱英笑著回道。

其實這樣的對話,在昨日老爺子的嗓子恢復的差不多的時候,都已經被重複過很多次了。

老爺子每次聊,都要把這件事翻出來說一說。

朱英並沒有煩躁。

因為他知道,這是老爺子對自己的驕傲。

朱元章說完後,再次喝了一口熱茶,太醫囑咐,唯有多喝熱茶,才能讓嗓子迅速恢復。

放下茶杯,朱元章繼續道:“大孫,有建事你還不知道,咱聽錦衣衛說,翰林院那邊正商量著對付你呢。”

朱英聞言有些奇怪,不由問道:“翰林院?他們對付我幹嘛,我好像從未跟他們有多大的接觸,難道是因為李翰林的緣故?”

這也是朱英能夠想到的地方,翰林院的李衛良,是之前給他送前宋典籍被朱英看上的人才。

朱英發現李衛良的才華很高,最主要的是,在性格和原則上,都很有底線。

這個人在明初沒什麼名氣,史書上也沒有記載。

但才華是實實在在的。

所以從那之後,朱英會給部分地方上的奏章,讓李衛良提出自己的意見。

這大概是朱英和翰林院唯一的交集了。

其實本來在科舉方面,朱英也是要和翰林院的學士們一同指定另外的選取人才通道。

只是因為事情比較多,在這方面,還一直沒有開始。

所以聽到老爺子說,翰林院要對付自己,真就是一頭霧水。

朱元章笑呵呵解釋道:“那還不是因為大孫太過優秀了,錦衣衛的密報裡說呀,這些文人們,擔心武人的地位會被提高,所以想要死諫,從而讓咱對於將士們的待遇,進行限制。”

“說什麼國雖大,好戰必亡。不知大孫如何看呀。”

按照朱元章原本的脾性,指不定就是血洗翰林院了。

大不了將這一批學士們,全部換掉。

這天下讀書人不多,可也不少,區區幾十人,即便是什麼文人領袖,也影響不了大局。

朱元章最懂這些所謂的讀書人了,真要死到臨頭,求饒比誰都快。

不過這次想看看大孫如何解決。

這大明的將來,終究需要大孫獨自前行。

在這個時候,朱元章也早就忘記了,自己和大孫初見的時候,也曾用這句話教導過朱英。

最後的結果自然也體現了出來,東南沿海屯兵幾十萬,大力建造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