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明朝張三丰(第1/4頁)
章節報錯
地主,對於朱英來說,或許對於朱元璋以及整個大明來說,都是很頭疼的角色。
雖說不像是世家那樣根深蒂固,但發展的時間長了,就會逐漸演變成世家。
明初的地主,主要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新生代地主,祖上數代元朝流民,流民,本就是元朝時期的特產了。
還有一種,就是江南地區的地主。
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並非是把整個大明疆域都打了一遍,很多地方其實並沒有被起義推翻。
這個重點地區,就是江南。
江南最初是屬於張士誠的地盤, 哪怕是現在洪武二十五年了,江南的很多地主豪紳,心中對於張士誠依舊是念念不忘。
朱元璋對於江南地區,一直都是非常的忌憚,這些從官員的貪汙,處死,流放上可以看出。
基本上江南地區的官員,在有犯罪的情況下, 朱元璋看到後, 下意識的都會罪加一等。
在立下功勞的分配上,也是同樣會下降許多。
比如劉基劉伯溫, 浙江人士。
朱元璋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民間也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可見劉伯溫對於明朝的功勞,是相當大的。
但因為劉伯溫江南籍貫的問題,在大封功臣的時候,相當於後勤主管的李善長封為一等公爵。
名氣,名望, 功勞更多的劉基,卻是封為三等伯爵。
劉伯溫只是一個縮影,更多的江南籍貫的官員,基本上全是這個情況,無一例外。
齊泰走後,朱英從書櫃上,拿出一本冊子翻看。
這本冊子,是上次老爺子跟他聊過後, 交給他的。
這裡面記載著的是,關於所有大明地主的情況。
和其他的冊子不同, 這裡面不僅記載了所有地主的名稱,
還有一個很詳細的統計資料。
便就是大明現如今,擁有七百畝田地以上的地主, 為一萬四千三百四十一戶。
這是一個精確到個位數的統計。
隨手翻開幾頁, 可以看到還有許多劃痕, 那些被劃掉名字的,就是已經被老爺子處理掉的地主。
可以看出,處理掉的地主, 八成都是標註著江南籍貫。
“看來爺爺對於地主們的提防, 早就有了,難怪在我聊起關於土改的時候, 並沒有太多的驚訝。”
“或許在最初的時候,爺爺就已經知道地主階級的危害,所以不斷的在抑制地主。”
“江南,好一個江南稅賦甲天下,看來這麼多年的重稅下來,江南始終是大明的一根刺。”
“必須要想辦法,把這根刺給拔除乾淨。”
朱英很清楚,現在大明全國,江南就是稅賦最重的地方,可以說是承擔了大明半數稅收。
那些被幹倒的地主,他們的田地,都成了官田,然後分給普通百姓。
或許有人會奇怪,這麼針對江南,為什麼在大明農民起義造反的隊伍裡,反而江南是最少的。
甚至大部分江南地區,都沒有造反的案例。
難道這些江南地主們,就不會聯合起來嗎?
嘿,能吃飽,誰有心思造反呀。
想要造反,最大的主力軍,可不是地主,而是那些一窮二白的黔首。
江南這等魚米之鄉,大明糧倉。
地主喊一聲造反,根本就沒人搭理,人還沒聚集呢,官府就已經過來圍剿了,根本不具備造反的條件。
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敢如此針對江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