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尚可喜,這兩人比之吳三桂,還大有不如,兩人加起來手上總共只有十萬軍隊,而且戰鬥孱弱,在秦然大軍壓境下,稍一接觸便潰不成軍。

不消半月,廣東,福建兩省也相繼被收復。

其中,耿精忠死於亂軍之中,而尚可喜則攜家眷逃往了海外。

秦然大軍攜大勝之勢,兵分兩路,分別沿途路過廣西,江西,浙江幾省。

而這些地方的官員還為平叛大軍的到來而感到高興,出人出錢,簞食瓢飲夾道歡迎。

卻沒曾想,秦然在接收的地方府城給予的物資後,立刻翻臉不認人,率領大軍佔領了所過之處的各大城池。

由於出其不意,秦然幾乎兵不血刃的將三省全境佔領,並封鎖了所有前往北方的通道。

至此,神州大地的半壁江山,盡歸秦然所有。

而各地的官員,則按照當地民望和天地會分舵的評判,提拔一些有真才實幹,愛民如子的基層漢族官員,對於那些濫官汙吏,則一律查處下獄,並抄家以補貼軍用。

稍加整頓半月,秦然便立即率大軍北上,毫不費力的攻下了安徽,江蘇等地。

直到這時,南方諸省的陷落這才傳遍了北方。

吳三桂這樣的藩王反了,有平叛大軍前往鎮壓。

可如今,平叛大軍居然也反了!這拿什麼鎮壓?!

秦然在調兵遣將籌集物資時,不僅大量抽調戰時物資和糧食,還特意將大清武庫中的所有火槍和紅衣大炮全帶了出來。

也導致清軍喪失了紅衣大炮這種可以使用的守城利器。

大軍兵分兩路,一路高歌橫推,即便是有大清軍隊想要阻止抵抗,也根本不是秦然軍隊的對手。

清軍據城而守,則紅衣大炮攻城,幾輪炮擊之下,莫說城門了,城牆都能炸塌。

騎兵出城應戰,那更好,燧發槍排隊槍斃教他們重新做人。

一時間,北方諸省皆將目光望向京城,希望京城能給出統一的排程和應對方案。

隨後,京城下旨,抽調北方各省以及八旗子弟的精銳,再度湊出了十二萬大軍,在山東河北交界處,與秦然對峙。

與此同時,太皇太后再下懿旨,稱此乃大清朝建立以來,面臨最嚴重的反叛,所以,太皇太后決定攜帶十二歲的小皇帝隆喜,御駕親征。

隨後,太皇太后以及三萬京城守軍也開往前線,總計十五萬大軍與秦然的大軍開戰,這是清朝最後的底蘊。

隨著戰鬥一觸即發,雙方混戰到了一起。

實際上清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這十五萬大軍中,有一半都是邊軍和八旗子弟組建成的精銳騎兵,這也是大清朝最後的班底。

可惜他們沒想到的是,如今掌控朝堂,總領軍權的太皇皇后,也是秦然的女人。

清軍的兵力調動,糧草輜重等情況,秦然知曉的甚至比一些清軍軍官都要早。

所以,秦然對兵力的調配也剛好剋制清軍的兵力調動,雙方一交戰,清軍騎兵一頭撞上了燧發槍隊,立即損失慘重。

這還不是最致命的,在雙方戰鬥陷入最焦灼的時候,被牢牢護在最後方的,皇帝的御駕親軍,居然對著前方的清軍進行了背刺一擊!

腹背夾擊之下,做夢都沒想到的清軍瞬間崩潰,此時他們已經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