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此刻向前衛心中震撼到他的畫面。

這些跟他印象中的“巴適得板”相差十萬八千里。

而反差感偏偏又是很致命的吸引力。

“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於亞歐板塊猛烈碰撞,在青藏高原東部,擠壓出了一組大約700公里的,密集的山脈群。”

“140年前,受清政府委派,擅長地理勘測的黃灝財,從城都前往印度,途中他有感於這片橫斷組路的山脈,便為他取名為橫斷山。”

畫面中的山脈不再是雄偉壯闊,反倒是有著刀鋒的鋒利,險崖般的陡峭。

積雪也遮蓋不了他的鋒芒,露出尖端黑色的山脊。

正是應了李太白的《蜀道難》。

這樣的極限環境,讓向前衛十分感興趣。

因為他就是一個愛作死的極限運動愛好者。

“橫斷山東部,海拔5588米的雪寶頂,是華國現代冰川的最東點,雪寶頂的北側,就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地,黃龍。”

“這是世界級的鈣華景觀,從空中俯瞰,長達1300米的天然鈣華攤,像極了神話中的金色長龍,黃龍之名,名副其實。”

鈣華景觀?

這是啥?

聽見新名詞的向前衛,很懵逼。

但是當他看見畫面中在一片俯衝山坡的底部,一條壯麗的金色路線的時候,整個人都被震驚到了。

被鈣質化的土壤在陽光的反射下,形成了一片好看的金色。

蜿蜒曲折的河流給金色增添了一絲別樣的質感,像極了一種人們沒有見到,但是又渴望見到的祥瑞之物。

龍!

“難怪叫黃龍啊,真的形狀像龍啊!”

向前衛呢喃一聲。

“鈣化,是富含碳酸氫鈣的地下水,流出蒸發或者溫度升高,其中的二氧化碳大量溢位,導致碳酸鈣過飽和沉積而成。”

“在黃龍,5000多個鈣化池宛如一片片露天的溶洞。”

哦!

原來鈣化景觀是這個意思啊。

向前衛恍然大悟,隨即又搖了搖頭。

感覺懂了,感覺又不太明白。

跟數學一樣。

不過看著畫面一個個高高低低交錯的鈣化池,在陽光的發射下反射出五顏六色的顏色,還是很賞心悅目的。

鈣化池的池水或許是因為質地的原因,遠遠瞧著不是純純的五色,每一個池子中都有些別樣的色彩。

加上高低交錯,恍惚之中有種是鑲嵌在神龍身上的鱗片感。

這幅景象讓向前衛響起了一個讓他遠在國外也知道的華國景點。

九寨溝!

“從黃龍向北100公里,有一個山溝,聞名全國,九寨溝,因坐落溝內的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三條主溝,單條全長49公里。”

“在這裡從色彩繽紛,到銀裝素裹,常常只需要轉瞬之間,長達5公里,全靠融雪和降水補給的長海,又被藏民稱為,永遠裝不滿,永遠漏不幹的寶葫蘆。”

《航拍》鏡頭下的九寨溝像是一組美到極致的畫面。

在這幅畫面裡面,人類才是多餘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