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開拍,先拍前面的部分,後面再到本子國拍。

因為不打算拍《殺死比爾2》,吳龍會用動畫的形式,在女主讓自己腳趾頭動起來時,回憶跟隨白眉習武的情景。在這段回憶裡,白眉告訴她,練功先練心。

以此, 女主終於讓腳趾頭動起來。然後再接原版關於致命毒蛇暗殺組織的回憶,這個回憶引出石井御蓮的來歷。再用仇恨化作力量這結束,女主的腳趾頭一個個動起來,女主下車坐上駕駛位,開車離開。

《殺死比爾1》只殺兩個人,一個是銅頭蛇薇妮塔,另一個是石井御蓮。整部影片,關於殺石井御蓮的劇情佔影片一半時長。

拍教堂婚禮被殺,拍女主殺薇妮塔,拍醫院醒來,拍完吳龍帶著劇組飛入本子國。

青葉屋大體裝修得差不多。原本千葉幀穗朋友開的這家酒吧不叫青葉屋,想到既然用來拍電影,不如就叫電影裡的名字。

吳龍也同意授權給對方,並允許對方使用電影作為宣傳,算是對免費使用場地拍攝的回報。

因為在千葉劍道館已經練習過多次,這次實際拍攝又有吳龍的影響,拍攝過程很順利,也很快。

沒有長鏡頭,要求自然沒那麼高。一些打鬥動作, 因為提前訓練和吳龍無相功影響的關係, 比原版更加犀利和精彩。動作的連貫性也較好。原版實際上有些鏡頭還是顯得凌亂,在腦海中無法腦補出缺失的全過程。

吳龍拍的時候,因為打鬥連貫性好,即便是多鏡頭剪輯而成,仍然能腦補中一些缺失的細節。以及走位、人與人運動軌跡的關係,都顯得很合理。

不會出現原本在這個位置打,鏡頭切換後居然變成另一個位置打。

一對多這樣的場面,最忌這樣的位置不連貫,導致代入感不夠強。

當然,打鬥動作的精彩或血腥,可以彌補這樣的不足。讓觀眾因為視覺衝擊,忽略掉這些。

可如果連貫性做得好,代入感增加,就會讓觀眾融入其中,隨著裡面的打鬥而心跳。

看過一遍,出來後回味,感覺自己漏掉一些細節,再次買票進去看。

慄山貴子的流星錘玩得不錯,吳龍沒用替身。果果與女主的對決, 鏡頭沒有太多太碎的剪輯, 都能理出一條線。所有的動作和走位有跡可尋, 合情合理。

如果要求不高, 還可以看成是偽長鏡頭,增加了可看性和真實性。也讓人誤以為慄山貴子真的會武功,很能打。

放在電影裡,加上果果的蘿莉冷峻,帶著些邪氣怨氣的氣場,增加了觀眾認為慄山貴子真的殺過人的想像。

千葉幀穗與烏瑪在欄杆上打的這場戲,吳龍給了他倆兩個選擇。一種吊安全繩,一種不弔安全繩,會在下方放置海綿墊。

下方是水池,放綠幕海綿墊,後期電腦處理。

不弔安全繩,有些動作就可以做得更好看、更讓人信服。

既然吳龍有掛,就不能像原版那樣拍,要拍出超越原版的精彩。

千葉幀穗和烏瑪都選擇不用安全繩保護,這也贏得吳龍對他倆的讚許。千葉幀穗有武術功底,敢這樣拍不奇怪。烏瑪也敢這麼拍,就難得。她是職業演員,太過危險的動作她拒絕是沒問題的,誰也不能怪她。

烏瑪被千葉幀穗打出來,撞到攔杆摔下樓,抓住樓梯扶梯才沒掉下去。這個鏡頭,烏瑪親自上陣,沒用替身。

用替身有替身的拍法,不用替身有不用替身的拍法。

不用替身,就不用換鏡頭。

在屋裡,正面對著烏瑪拍她被千葉幀穗一腳踹飛出去,後退撞破障子。障子這種本子國紙糊的木製推拉門,很容易就被撞破。

當然,拍電影,肯定會事先做手腳,讓其更容易破。

鏡頭就這麼對著烏瑪的臉拍,跟著烏瑪一起出去。拍她撞破門後撞到欄杆上,然後後仰翻身往外摔。

在她摔出去時,機位以更快的速度從她身邊移到外面,鏡頭始終對著烏瑪。

這樣的拍攝手法,讓觀眾的代入感更強,彷彿是自己被打出去,撞到欄杆摔出去。使得觀眾更加替女主角擔心。又能看出來一直是烏瑪,不會因為有可能是替身而減弱代入感。

機位轉到烏瑪身後,對著二樓衝出來的千葉幀穗拍,拍到千葉幀穗跳上欄杆後,作出要攻擊烏瑪的動作,停機。

烏瑪穿戴好威亞,站在樓梯扶手外,做出剛才停機前的動作。

開機。

千葉幀穗再做一次剛才的攻擊動作,烏瑪用刀格擋,反擊砍千葉幀穗的腳,把千葉幀穗逼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