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想了想,說道:“影片放映後也許會有爭論,到底有沒有吊威亞,是不是綠幕。等熱度降下來,我們就放出拍這場戲的紀錄影片。”

“你的意思是說,這場戲的紀錄影片不放在片尾當片花?”孫箭問。

“對,不放在片尾當片花。”吳龍肯定。

前段戲拍完,第二天再拍後段戲。吊威亞的戲,拍戲時間不長,準備時間要花很多功夫。

別人拍威亞戲,儘量要求簡單。比如在開闊地方,比如只是吊起來在空中,降下。

吳龍拍的威亞戲,要在成片的樹頂上,自然不是那麼容易。

架設威亞,調整、測試、檢查安全等等,拍完還要收拾,很快一天時間就過去。

後段戲,是蜘蛛精林間逃跑,法海在後面追。

吳龍記憶中前世的《青蛇》,法海就是吊著威亞,然後就是白布鋪起說是袈裟。切幾個鏡頭,弄個蜘蛛精的禪杖。最後是蜘蛛精求饒,完了收進金缽裡。

這樣的鏡頭在以前是可以矇混過關,在現代特效逼真的大片面前,就顯得沒誠意了。

可以這麼說,《法海之大威天龍》是吳龍第一部主導的電影,相當於是正式打響自己招牌的第一部電影,自然要非常重視、做到最好。

位元效,他比不了。西方那些特效大片投資上億,怎麼比?

他會功夫,就要比動作設計,比真功夫。

在樹林裡,吳龍說出了他的想法。

“這個蜘蛛精是個善妖,他不會反抗,只會逃跑。他用遁法逃跑,法海從樹頂跳下來,在樹林裡沒有發現對方。”

“他沒有用觀世印四處查詢,而是摘下脖子上掛的佛珠,舉過頭頂轉動。轉幾圈後佛珠炸裂,向四面八方飛射出去。”

“這個不用做特效,只要把穿佛珠的繩子改為容易扯斷的細線就行。我用暗器手法打出去,無人機在我頭頂垂直俯拍,可以拍攝到佛珠射出去的精彩鏡頭。”

孫箭好奇道:

“佛珠有一百零八顆,你都能打出去?”

“可以。”其實在拍《少林保鏢》時,已經有群發飛刀的鏡頭。

眾武行嘖嘖讚歎。

齊柯提議道:

“龍哥,我有個提議。不如這串佛珠特製,你轉動後會發亮發光,這樣鏡頭裡就能直接體現出來,不用後期做特效。”

吳龍點頭認可。

石壘想到特效是自己的工作,不做特效,要他何用?

“特製佛珠很貴吧?不如我用特效做?”

齊柯解釋道:

“我建議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