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是那個年代阿利和所有同齡孩子最企盼的日子。

年又是個啥東西呢?為啥都願意過年呢?阿利問過父母,父母也沒說出啥名堂。長大以後阿利才知道根由。

據《神異經》所言,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途徑深山露宿,晚上都要點上篝火,一是為了煮食取暖之用,二是為了防止野獸的侵襲。然而山中有一種動物——就是年獸,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襲擊人畜。人們為了防止年獸給人畜造成傷害,就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爆裂聲使其遠遁。這裡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症的鬼魅,只有嚇跑山臊,才得以驅逐瘟邪,平安吉祥。所以人們很早起來就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裡的一種兇惡得獨角鬼怪,常在陰曆十二月三十日夜間到人間覓食童男童女,但山魈最怕聲響,因此人們就想到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火藥發陰出來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來就用紙製筒裝入火藥,就成了現在的爆仗或炮仗。

過年是個喜慶的時間段。過年前後,家庭不和睦兄弟、妯娌間有矛盾的,都會放下矛盾,以求祥和;還可以見到遠方的親人——無論是想見的,還是不想見的,他們都會不遠千里或萬里回家,在年三十兒這天趕回家吃團圓飯,還會帶來從沒見過的好吃的或好玩的東西,讓自己在同齡人中炫耀,牛逼烘烘地一段時間。

過年的好處多多。在過年的前後,每個孩子都會有一身新衣服。媽媽會帶著哥哥、妹妹和阿利提前做好。妹妹的新衣服自不必說。而在量新衣服的尺寸時,阿利會被忽略不計,每次都要以哥哥的尺寸為標準。哥哥長阿利三歲,個頭也比阿利高,身材也比阿利魁實,因為還再長身體嘛,所以做出來的衣服都要比當時量的尺寸大一些。哥哥穿上稍大稍肥但很合身,而阿利穿上新衣服,哪哪兒都不合適,穿上後就像個大傻子。那個時候阿利與其他的孩子一樣,最怕別人喊自己傻子了,所以即使是新衣服,穿在身上也不開心。跟母親辯解無用。中間夾的不打腰嘛。

過年的好處多多。爸爸會拿出錢來,在臘月二十三那天給哥哥和阿利買鞭炮,就是一包100個的那種小鞭兒,一人兩包,二踢腳、鑽天猴兒根本就別想。為了防止受潮,哥哥和阿利就把鞭炮放在炕頭的褥子底下。等到燃放的時候,就一個一個地放,如果拉鞭的話,“噼裡啪啦”沒了,只能眼巴巴地看人家放了,所以一般是等到臘月二十五六號,哥哥就將自己的鞭炮拆開,拆下一兩個,拿上火柴點著香去放,聽聽響不響。阿利也會跟在後面,哥哥放完了,阿利再接過香來點自己的。回去後,倆人就把自己還剩下的都數上一兩遍,防止丟失。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每家都要打掃一下,擦玻璃,掃灰塵,把高掛的蜘蛛網都掃下來;有的家把炸裂的窗玻璃打碎,換上好的玻璃;有的家就把透風的窗戶紙換上新的。家家戶戶買上幾張年畫兒,比如偉大領袖***的肖像;《紅燈記》、《海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襲白虎團》等革命現代京劇的畫;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圖案的剪紙等,家家戶戶的屋裡屋外,都有一種祥和喜慶的氣氛。

過年好處多多。在臘月二十四五,母親就開始炸炸餅、炸麻花、炸炸糕、炸排叉兒,還做粘豆包兒,然後把這些好吃的都存放在屋外的一個大水缸裡,不用擔心丟失,也不用擔心被人投毒。那時候的人們都特別善良,心底都特別純,特別真,也特別淨,哪裡會有現在人這麼多的心眼子?!因為是冬天嘛,所以根本就不用擔心放壞了,況且也不等到放壞了,今天你偷吃一個,陰天他偷吃一個,等到大人去找時,幾乎都光了,只是連數落再加上一頓罵罷了。

過年好處多多。在臘月二十六七,基本上就是殺豬殺雞殺鴨宰鵝了。北門東屋正房的老李家,要把養了近一年的大肥豬殺了分賣給街坊鄰居。

他們請的是這一帶有名的屠夫,姓韓,常年地動刀子,對動物是極其殘忍。冬天不殺豬的時候,他就騎著一輛大水管兒的腳踏車滿街地轉,嘴裡吆喝著:“殺狗咧。”街上的狗,不管是平時連跳帶叫多麼兇猛的,齜牙咧嘴多麼惡的,只要是見到韓屠夫,都會夾著尾巴,慢慢地低下頭,一雙眼睛惶恐不安地看著他,他真的是狗眼裡的凶神。

我曾經看到過韓屠夫殺狗。那是一條大黑狗,當主人把狗鏈子交給韓屠夫的時候,大黑狗嘴裡“嚶嚶”地小聲兒叫著,滿眼的恐懼,四條腿支楞在地不想動彈,韓屠夫死抻爛扯地將它拴在了腳踏車的後座上,二話不說,手裡拎著個大棒子,照著狗頭就是一棒子,狗紅著眼一聲慘叫就倒在地上;如果再動,就會再打,直至不動為止。接著,開始剝皮,宰殺完事他除了只要狗皮外,其他的啥也不要。阿利打心裡就非常地厭惡他!厭惡他殘忍的同時,也心生憐憫,為慘死在他刀下的狗子鳴不平。

殺豬的時候,把南門和北門的門都要閂上。祿頭、小杰、寶站還有阿利都躲進屋裡,趴在窗臺上,透過窗戶玻璃往外看。據說是有一次殺豬的時候,豬跑了,在院子裡亂竄,那景像怪嚇人的:大肥豬是滿身的血,睜著一雙憤怒的眼,不管不顧地東奔西闖……從那以後,老李家再殺豬,都讓小孩子躲避。那肉,吃著放心,也特別地香!

那幾天,家家都有香味兒飄出來,隨風飄散,迎風一聞,就知道誰家燉肉誰家熬魚了。阿利的母親通常是燉一鍋肉,瘦的少不解饞,都是大肥肉,有兩寸的肥膘兒,夾起一塊兒方塊兒肉放在嘴裡不用嚼,只用舌頭呡,肥肉就全碎了,那叫一個香!燉完肉以後接著就再燉一條四五斤的大花鰱兒,那時候的魚也便宜,一塊多錢。等全部都熟了,就封存在大水缸裡,等著年三十兒再吃了。

過年好處多多。是因為在過年的時候,即使孩子打破了碗或者杯、盤之類的東西,也不會遭受皮肉之苦,而且大人們還會面帶笑容地說:“碎了好!碎碎(歲歲)平安嘛!”即便犯了錯,說錯了話,大人也不會打罵孩子的,看看?還是過年好吧?!但即使當時不打罵,一般也是記上賬年後再算賬的(如果記性不好的就躲過了)。

過年好處多多。因為無論多困難的家庭,年三十兒的餃子都是必吃的!即使再窮再貧困,也會在七鄰八舍的幫助下,買上米和麵吃上這頓的餃子的。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年三十兒,誰們家還不吃頓餃子”的說法。

年三十兒晚上,母親獨自一個人在家裡包餃子,哥哥就會帶著妹妹和阿利,打著燈籠去外面了。燈籠很多,但樣式兒不多。最多的就是玻璃罐頭瓶兒內,放上木十字,釘子從木十字的中心穿過,使釘子尖兒朝上,在釘子尖兒上插一小節兒蠟燭點燃,罐頭瓶口處拴上繩子,用木棍挑著繩子就是一個燈籠了。最牛的是小杰,他打的燈籠,外面是一個大魚的彩紙圖案,不少的孩子都圍著看,阿利羨慕極了!

等到母親出來招呼吃餃子的時候,哥哥和阿利就會把剩下的鞭炮全部都點燃,但也沒有幾個了,都零揪兒了!吃完餃子後,就再出去,打著燈籠去撿那些沒有響過的二踢腳、小鞭炮等,第二天白天再放。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接下來就是東家走西家串地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