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子兄此文妙哉!

行文渾如天成!

餘有幸得閱,實是人生快事也!

小弟以為,此等絕妙好文刊登於報紙之上,定會引來無數讚譽之聲,除卻方密之、鄭鳴山那兩份西遊筆錄外,宗子兄此文也可為報紙引來更多讀者!

某所憾者未能早日結識宗子兄,不然定會與兄結伴暢遊與雪景之中!

美哉,妙哉!

今日當浮一大白!

惜天寒卻無雪,否則弟當邀約宗子兄前往北海一遊也!”

京師東城一座院落中,來回穿梭奔忙的幾名吏目書辦都被一間屋子裡突然發出的大呼聲嚇了一跳,隨後幾人相互對視一眼後,便一邊小聲談笑,一邊各自忙碌而去。

這個院落是一座三進的民宅,但門口一側卻掛著一塊豎匾,從上至下刻有“皇明報社”是個大字。

在經過一番審慎的思考之後,朱由檢還是決定成立報社,把輿論陣地建立起來再說,至於未來是不是產生諸多難以預料的後果,那就留給後人解決好了。

畢竟任何制度都要與時俱進,自己也不是後知五百年的神仙,不可能保證制訂的策略都會在任何情況下符合以後社會的現狀。

考慮到交通和猜忌資訊等各方面的不便捷,報紙將會採用週刊的形式發行。

主編由朱舜水兼任,副主編有兩人,分別是吳偉業和張岱,另外還有人數不等的文人士子,以及禮部派來的一些吏員書辦,專門從事文稿資訊的採集與編輯工作。

這些文人士子都是生員身份,家境雖算不上清貧,但也絕不是有餘財供其揮霍的,而報社三兩銀子的月薪自然非常具有吸引力。

剛才大聲叫嚷的就是吳偉業。

他為張岱寫於崇禎五年的一篇小文拍案叫絕,而令他讚不絕口的便是後世曾入選小學課本的一篇短文《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西湖雪景,餘拏(ná)一小舟,擁毳(cuì)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hàng dàng),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碗)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吳偉業手裡拿著這篇短文,搖頭晃腦地誦讀著,彷彿已經置身於文章所描繪的景物之中,整個人都與白茫茫的天地融為了一體般。

“梅村賢弟過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