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誰來掌管這個治世利器,朱由檢的心裡的人選倒是有幾個。

朱舜水、陳子龍、吳偉業、張岱。

這四人都是明末的大才子,每個人的名氣在後世都是響噹噹的,而支撐名氣的就是他們本身具備的超凡才華。

朱舜水就不必再提,先說陳子龍。

被後世譽為“明詩殿軍”、“明代第一詞人”的陳子龍可以說是上述四人中文學成就最高的。

其特出之才情、文章,與錚錚之民族氣節,毫無爭議的成為明末清初文壇盟主,《明史》中也有他的本傳,稱其“生有異才,工舉子業,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精妙”。

其詩歌創作,尤其是中後期詩歌創作,旨在繼承盛唐詩歌創作反映現實的精神,特別強調文學創作的社會意義,所以其詩感慨時事,關心民生,雄深豪邁,沉鬱頓挫,蒼勁之色與節義相符,同時文辭華美、音韻鏗鏘,浸透著憂國憂民的真摯情懷與高尚的愛國節操,是結束明代復古派詩歌創作的最後一個大詩人。

而這位大名士在歷史上的結局也是十分地悲壯。

在抗清被俘押往南京的途中,途經松江境內跨塘橋時,他乘守者不備,突然投水以死,撈起時已經氣絕,清軍還殘暴地將其凌遲斬首,棄屍水中。時年四十歲。

今年三十四歲的陳子龍正處在人生最好的年華,雖然還沒有經歷前世歷史中那些坎坷,但其才華依舊是冠絕群倫。

崇禎十一年時,在朱由檢的授意下,陳子龍在觀政結束後,被吏部派往南京府為官,從錦衣衛呈送的奏報來看,這幾年陳子龍在本職中還是表現的較為出色,從其處置的幾件案子中可以看出,陳子龍剛正不阿的作風一如歷史上那般,並沒有因為環境太過平順而失去自我。

其實朱由檢把陳子龍打發到南京府,並不是想看看這位名士的治政能力,他的初心是打算看看,在歷史已經徹底改變之後,陳子龍和柳如是能不能走到一起。

崇禎八年兩人短暫同居過,彼此之間的感情還是相當深摯的,這一點從《柳如是別傳》裡還是能夠得出確鑿證據的,但令人遺憾的是,兩人終不得諧連理。

這其中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一是由於陳妻張孺人不能相容,柳亦不願為妾。

二是由於陳當時經濟狀況不能滿足柳之要求。

要知道作為秦淮河的培育出來的柳如是,過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從原先那種千人寵萬人哄的狀態,驟然過起了清貧的日子,巨大的心理落差下,柳如是雖然與眾不同,但一時半會還是很難接受的。

這種事其實在後世屢見不鮮。

許多山盟海誓,最終還是敗給了柴米油鹽。

朱由檢認為,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更深層次、更為關鍵的因素,導致兩人最終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