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秋收、秋耕、秋耕的結束,各地官府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賦稅入庫的忙碌階段,崇禎十三年全年的整體事物即將到了收尾和盤點的時候。

為了預防因為各種極端天氣突然爆發而再度產生大批流民的現象發生,朱由檢已經下旨,沿運河兩岸每隔兩百里修建一座大型倉房儲存糧食,每個倉房可儲存三十萬石糧米。

運河是貫通南北的大動脈,將倉房建在運河岸邊,足可以應對大型自然災害過後有可能出現的流民大軍。

按照運河的總長度三千五百餘里來計算,需要修建十七座倉房,存糧五百餘萬石,建成後可供數百萬人食用數月之久。

這一舉措是為了預防萬一而採取的,有了這些糧倉,才是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紫禁城裡的天子以及朝堂重臣們才會夜夜安枕無憂。

在崇禎九年,陳奇瑜擔任漕運總督時,曾經奉旨修建過幾處大型倉房,現在這些倉房由戶部及所屬地官府共同管理,巡河御史以及戶部會不定期對原有和新建的倉房進行抽查,以防貪墨事件的發生。

除此之外,各個縣衙的官倉也分別在擴建之中,按照屬地人口三個月所需口糧進行擴建,爭取在不可抗力因素髮生時,能夠在第一時間開倉賑濟,穩定民心,然後等待朝廷從外地調撥糧食前來救援。

而府和州都要興建可儲存三十萬石的糧倉一座,行省所在地要興建五十萬石的糧倉一座。

等到這些官倉建成後,就算遇到再大的天災,也可以保證不會出現流民四起這種惡劣局面的發生。

朱由檢的這一決策得到了重臣們的一致響應,內閣的行文在被迅速起草後馬上送往各個布政使司。

不管是未雨綢繆也好,或者是驚弓之鳥也罷,反正這件利國利民的大政方針已經被徹底貫徹了下去。

上至閣臣,下到知縣,所有的執政者們都對數年前遍地流民的景象心有餘悸,為了一口吃的,流民們可是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再說現在朝廷的確是太有錢了。

新政的實施使得太倉庫房爆滿,原先的十座大型庫房不得不採取了合併撤銷的舉措,這才使得透過漕運送來的糧米錢物有了能容納的地方。

大明的國庫共有十座,並且並不是只屬於戶部所有。

除了內承運庫是宮內專用外,其餘的九座各有所用。

廣積庫,貯硫黃、硝石。(屬於工部)

甲字型檔,貯布匹、顏料。(屬於戶部)

乙字型檔,貯胖襖、戰鞋、軍士裘帽。(屬於兵部)

丙字型檔,貯棉花、絲纊。(屬於戶部)

丁字型檔,貯銅鐵、獸皮、蘇木。(屬於戶部)

戊字型檔,貯甲仗。(屬於工部)

贓罰庫,貯沒官物。(屬於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