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就是孫克敵。

從各方面送來的情報匯總來看,屢試不中的溫侃,在司農寺本職工作中表現的相當出色,如果不是他資歷過淺的話,朱由檢很想把他超擢到一省巡撫這種高官職位上去。

溫侃自從去年率先帶著司農寺的相關人員去了湖北後,到現在近一年的時間裡,除了因病歇息過數天之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奔波於相關府州縣之間,利用積累起來的各種知識,親自指導農戶們進行開荒和耕種,有時吃住也在鄉間,甚至端著飯碗蹲在田間地頭與農戶邊吃邊聊,這種極為務實地作風令朱由檢暗贊不已。

他從溫侃地身上看到了後世新中國建國之初,那批優秀幹部的身影,這在封建社會是極其罕見的。

不管這是出自於溫體仁的授意,還是溫侃的主動和自覺,這種優良的作風都值得大力提倡和表彰。

這種官場新風氣已經在北地蔓延開來,隨著北官被有序地派往江南地區擔任主官,朱由檢相信,再過五年,最長十年,整個大明的官場作風將會煥然一新。

袖手談心性的官員將會被鄙視,也會被排斥,更會被閒置。

務實肯幹將會成為官場,甚至整個社會的主流,昂揚奮進將會成為主流,蓬勃向上會成為大明的主體氛圍,這樣的世界才會讓所有人都有著十足的勁頭大步前行。

溫侃只要保持長期將現在的作風保持下去,那將會被一步步拔擢重用,最終將會入閣參贊政務。

為了不使這位自己極為看好的人才恃寵而驕,朱由檢已經不止一次地暗示過溫體仁,讓他好好教導溫侃,戒驕戒躁,不必急於在仕途上取得什麼成就,風物長宜放眼量,太子還沒成年呢。

這種話裡的意思,相信人老成精的老溫肯定聽得出其中的寓意,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自然會隱晦地提起,早就被薰陶出來的溫侃一看就懂。

朱由檢這番話就等於明明白白地告知溫侃,你是朕留給太子的人,穩穩發展就可以了。

溫侃剛到三旬的年紀,要是按閣臣七十歲致仕算的話,還有四十年的仕齡,早著呢。

朱慈烺今年十三歲了,等他按照此前的計劃求學遊歷過後,朱由檢會找一個合適的時機讓他上朝理政,學習政務處置的流程和經驗,以便儘快地進入角色。

朱由檢並沒有打算在皇帝的位子上坐到死。

他的心裡已經有了初步的規劃。

那就是,要在垂垂老矣之前讓位,然後帶著周後她們遊覽大明的如畫江山。

朱由檢並不是貪戀權利的性格,來自後世的靈魂其實更渴望著自由和不羈,美食美景才是他所熱愛的。

如果將來他理想中的盛世能夠到來,朱慈烺也顯示出明君的風範,他不介意提前讓位。

不過,這只是個初步設想,一切還要走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