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老此來所為何事?莫非有何喜事不成?大伴,給閣老看座!”

朱由檢笑眯眯地看著一臉喜氣的溫體仁出言問道。

最近除了正在進行的關外戰事,整個朝堂局勢整體還算平穩。雖然各地仍有旱澇災情的的上奏,但在朝廷及時劃撥錢糧以及派出重臣下到受災地區督導救災後,這些災害並沒有引發惡劣的後果。

“聖上果然慧眼如炬啊,哈哈!回稟聖上,確實有喜事!去冬今春,司農寺於順天府大興縣一帶擇地實施之農田增產之術已見成效,現正值夏收之際,據小兒侃報稱,田地裡莊稼禾苗粗壯、穗粒飽滿,比之相鄰田地莊稼長勢要好了許多,不出意外的話,此實驗之田畝產應高出尋常田地若干!”

溫體仁拱手施禮回道,一張滿是褶皺的面容上洋溢著發自內心地笑容。

老溫一是為了糧食增產感到高興,二是因為兒子溫侃有望從中受益而覺著開心。

身為大明首輔,溫體仁當然想著國庫和地方倉房中糧食盈滿,百姓頓頓都能吃上飽飯,這種思想和是不是貪官清官無關,純粹是個人修養和立場的問題。

自從確定了要儘快拿出實際成果以慰聖心,同時也能讓找茬的小人死心之後,司農寺上下可真是鉚足了勁想表現一番。

左右少卿周俊山和宋應星除了忙於職事,平時也是隻要有空就往大興縣跑,親自到田間地頭去檢視詢問新舉措實施後的具體情況,並根據農戶的反應再予以改進。

作為司農寺丞的溫侃更是親力親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增產一事上,有時為了方便相關事務的開展,溫侃甚至會在大興縣一住就是十幾天,平日間也是帶著手下官吏奔忙於各個不同的實驗田間,以便獲取最直接的各種資料,從中找出問題並想辦法加以解決。

大興縣知縣趙雲從自然也是明白事理之人,只要溫侃在大興,趙雲從但凡有空就會陪著他一起行走奔忙,有這位本地百里侯的幫忙,溫侃倒是省卻了不少麻煩。閒暇時,二人也是時常聚在一起飲酒賦詩,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是迅速升溫。

溫體仁為了支援溫侃的工作,從各個方面都給其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不管是打井修渠的費用和人才,還是軍器監各種新式農具的調撥等等,溫體仁都利用首輔的職權,優先滿足司農寺所用。

看到自由嬌生慣養的兒子終日奔忙於田間地頭,在日曬風吹下也變得黧黑的膚色,溫體仁心中感到欣慰不已,家有麟兒,即便是自己致仕,溫家也不會迅速沒落下去。

“哦?果然是好訊息!走走走,閣老陪著朕去見識一番!”

由於一直掛念著關外戰事的進展,數月來朱由檢對於其他事物並未投注太多的目光,聽溫體仁一說才猛然想起,夏收已至,時節已經到了芒種,倏忽之間,崇禎十一年已經過半了。

烈日高照暑天長

入眼田疇泛麥香

農戶夏收忙日夜

一年辛苦盼歸倉

當一身青布直裰、頭扎網巾、腳蹬黑色薄底便靴的朱由檢負手站在一望無際的農田邊上,看著驕陽下田地中正在揮汗如雨忙著收割的農戶們時,不禁感慨萬千。

一陣陣熱浪襲來,金黃色的麥田幾乎覆蓋了整個原野,幾棵蒼翠的樹木矗立在田間,給顏色略顯單一的鄉野增添了幾分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