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1/2頁)
章節報錯
八千名白桿兵被分作兩處,於明軍火銃手左右兩翼展開了隊形。
白桿兵以營為單位,每營有一百人,按例設五營分“左中右前後”,除中營由馬氏和秦氏子弟掌管外,其餘各營由兩家親信或境內豪族指揮。
五營各營有總旗一人,旗長一人,旗鼓一人,營兵的招募頗為嚴格,入營者無不是各村寨的健兒。
原先因為財力有限的原因,秦良玉手下的白桿兵只有五千人之數,其餘的都是兵刃甲冑不全、武力稍遜計程車卒。
崇禎十年上半年,朱由檢自內帑出資,除了給現有將士按月全額髮放月餉、糧米以外,還額外撥付巨資讓其徵召新兵。
有秦良玉的威望以及巨大的個人魅力,加上豐厚的糧餉、戰歿後的鉅額燒埋銀,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當地土家族青壯爭相應募,最終,白桿兵終於擴充到了萬人。
白桿兵的構成主要是由石柱宣府司轄區內的土家族人,間雜有為數不多漢人、苗人中的勇猛之士。
土家族人生長於川渝楚交界的高山大川,在與自然洪荒猛獸、中原大一統王朝、內部自相殘殺的對抗中練就了一副好體魄和一顆勇敢的心。
身為大明世襲土司的馬家,從來便把帳下白桿兵視為安身立命之本,日常對其進行了嚴酷的軍事訓練。
白桿兵除了要訓練一般的戰鬥技能如鉤鐮槍弩技、短兵相接技、戰鬥陣法外,還有非常生猛的體能和勇氣訓練。
“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斃為度,縱虎者重罰,獵其他獸亦如之,得擒則倍賞當先者·。。。。其追敵緣崖逾壁,務必擒殺之。”
白桿兵的戰場紀律比其訓練嚴苛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戰鬥中,勇敢向前者會得到重賞,怕死退縮和貪功誤事者事後會被嚴懲。
軍中盛行連坐法,加之士卒的組成以父子兄弟親戚為主,故白桿兵每逢戰陣必勢如瘋虎銳不可當。
在後世很多人的印象當中,都以為白桿兵是一支雖然勇猛善戰,但兵刃盔甲裝備極為簡單的軍隊,實際上這是一個巨大的認知上的錯誤。
事實上,白桿兵的裝備非常精良,甚至遠遠超過了大多數明軍的武備。
在兩軍對壘時,敢於直面敵人近距離搏殺計程車卒除了要有出色的戰技和不惜一切的勇氣,還非常依賴甲冑的保護。
白桿兵中位居戰陣前列的五營士卒,每人都是帶著裡面襯著棉絮的鐵盔,身披三十餘斤重的鐵質重甲。
這種重甲對弓箭的防禦能力非常強,除非被射中面部、脖頸等要害部位,否則以清軍的利箭在三十步內也難以穿透。
去年在朱由檢的吩咐下,軍器監特地為白桿兵多打造出了一千具重甲,以備來年時的關外大戰。
已經遠遠超過原先五營的重甲士卒形同巨大的肉盾,將其餘穿戴普通盔甲計程車卒保護在了身後。
而白桿兵採用的戰術也與明軍不同,因為陣型的緣故,白桿兵的戰術既簡單又高效,對敵的殺傷力十分強悍。
白桿兵的陣型,一般以二十四旗為陣,各旗以二十五人為隊,組成旗頭一人,依次排列為三、五、七、九人,形成尖錐狀隊伍,其餘士兵列於陣後。
如前排一人倒下,依次補上,以保證隊伍的嚴謹,若前者敗倒,則二重居中者補上,兩翼亦然。
勝負以五重為限,若皆戰敗,勝無望矣。
每個旗的旗長和總司長均在本旗或本司佇列後陣,旗兵排列如尖錐,而二十四旗則排列成整體的尖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