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久了,府縣主官自是知道這些坐地戶才是真正掌權的,自己的任何政令都離不開這些具體操辦的惡吏。所以絕大部分主官採取了睜一眼閉一眼的措施,只要朝廷下達的任務能按時完成,自己應該得到的好處一份不少,你們愛怎麼玩怎麼玩。本官和官紳們悠悠林下,吟詩賞月,落個逍遙自在豈不更好?

鹽商們對大老爺們自是不缺年節之禮,並且禮物很厚重。比如名家書畫,前朝古董之類的貴重物品,金銀相對給的少。

但是給書辦司吏們的則是結結實實的真金白銀。但凡是遇上胥吏們家中有婚喪嫁娶,生日壽辰的大事,鹽商們都是出手大方,並且定要當著來賓面前大聲唱出禮單,好讓主人家覺得倍有面子,以此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同時鹽商們還會拿出錢財資助家境貧寒的讀書人,用燒冷灶的方式來幫助對方,以期將來被資助者飛黃騰達時,自家人能跟著沾光。這種事情在江南一帶很常見,也的確有過不少成功的案例。

至於有些舉子喜歡打著旗號邀名,舉辦各種詩會文會所需的費用,也是鹽商們出資贊助。

這些舉措加在一起就產生了很好的效應,在江南一帶,鹽商在官府士林中的名聲非常好,雙方各取所需,漸漸的緊密相連在一起。

崇禎之所以想慢慢擠壓這個團體的利益,而不是明目張膽的派人抄家滅族,是不想激起大的民憤,引發江南局勢的不穩,從而導致朝廷賦稅漕運受到嚴重破壞。

江南要是再亂了,就算能調兵鎮壓,但也會使本就嚴重依賴南方輸血的朝廷陷入癱瘓狀態,也讓缺糧的北方徹底糜爛。

拿下淮安鹽提舉司後,這個團體自會嗅到危險的味道,這讓一貫輕視並喜歡要挾朝廷的他們會做出不理智的舉動。民變就是他們最喜歡的手段,也是對付朝廷最有效的方法。他們知道朝廷最怕江南動亂,如果不是崇禎穿越而來,這種行為的確是捏住了朝廷的命門。

崇禎就是想逼著他們發起民變。

淮安府緊鄰鹽商聚集的揚州府,陳奇瑜坐鎮淮安,手握重兵,只要情報掌握準確迅速,民變發起之時便是參與者覆滅之日。

按照以往的慣例,鹽商團體絕不會想到朝廷會派兵彈壓。

從來都是民變一起,江南士林對朝廷一片討伐之聲,利益相關的地方官紛紛上本,要求嚴懲北鹽南運的幕後主使,還大明一個風清氣朗的如畫江南。

之後皇帝和重臣們在慌亂之際,會用妥協來回應此次事件,然後民變迅速消弭,大家酒照喝舞照跳,只是北鹽會徹底消失,一切恢復到原點。

現在崇禎已經知道對方的底牌,需要做的無非是掌握出牌的時間和主使者而已。

鹽商們目標太明顯,只需要讓錦衣衛盯住近期活動頻繁的有關人員便可。現在就要跟跟陳奇瑜打好招呼,讓其早做準備,只要有了錦衣衛的情報,不必調集太多官軍,擒賊擒王就可迅速平息這場禍端。

之後就是秋後算賬了。

錦衣衛出場,將涉案官員商人逮獲便可,這些人毫無抵抗力,也不敢公然對抗朝廷。

罪名就是煽動民變對抗朝廷,圖謀不軌。或許錦衣衛會從某些人家中查獲與流賊暗中來往的證據。

只要按上通賊的罪名,誰敢出面為其說話講清這,統統以同黨論處。

嗯,就是這麼辦。

只要兩淮鹽使司上下都拿下了,兩淮鹽場就可以全部拿過來,灶戶將成為歷史。留下一部分人曬鹽,其餘的或是分派查沒的田地,或是新墾荒地,或是去工坊勞作,從灶戶轉化成農戶就成。

當然了,安家銀還是發的。拿到銀子,民間的怨言就會減少,等過幾年他們適應了新的身份,以前的不滿早就煙消雲散了。

這回抄家又是一場大豐收,兩淮鹽使司衙門裡上下都不能放過。

那些中下層官吏,家產未必少於主官,日常他們上下其手,把該屬於朝廷的錢財落入自家囊中,這回該還回來了。

鹽商要分別對待,不能株連,主使者也就幾個,其他的都是脅從。

把為首幾個辦了就行。

生員中要是有人跳出來,那就革除功名好了,就當是給東林黨敲敲警鐘。

別以為江南就是你們的,這大明還是朱家的,還是朝廷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