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2/2頁)
章節報錯
其餘諸臣也紛紛發言,表示現今科舉已佔主導地位,國子監便如雞肋一般,實無必要再投入人力物力重整。
可崇禎不這麼想。
在他的計劃中,國子監以後將成為與科舉分庭抗禮的所在。
今後選官用官不再只侷限於會試出身,太學生也會具備出仕的資格。
這樣就會自然的抬高國子監的地位,舉子生員不再是隻能指望科舉中第才能為國效力。
當然,這樣做只是手段,崇禎的根本目的是想改變當今讀書只重儒學的風氣。
只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會誕生出更為先進的理論,來取代許多陳舊腐朽的所謂聖人之言。
抬高國子監規格的舉措不會受到太大阻礙,因為數千舉子,會試中榜只有數百,大多數人起碼三年內失去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只要國子監地位大大提高,恢復到國處時的盛況,那許多名人大儒就會聞風而至,之後再輔以嚴格的學規制度,那監生的學識和眼界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將來出仕為官也將會逐漸改變現有的官場風氣。
要想改變只重儒學的風氣,那就要把各學派中的精英請入國子監任教,讓他們在日常的教學和交流中,用各種學識和思想激烈碰撞,相互打磨,來打破許多墨守成規的腐朽風氣。
至於教師的人選倒是有不少。
朱之瑜是崇禎想到的第一人選,曾被喻為文武全才的他現在應該還在松江府,跟著他長兄朱啟明混飯吃;以朱之諭的才學,放出去為官著實可惜,不如放在太學中傳播他的學識。
宋應星是一個。
自從被崇禎派人接到京師後,宋應星全家數十口人被安置在劉朝的皇莊裡。崇禎特地指示劉朝,給宋應星專門劃出一塊場地,建造好他想要的所有設施,為他提供所有需要的材料,並從皇莊的孤兒中挑選一些頭腦靈活的孩子跟在他的身邊,耳濡目染之下,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當然了,宋應星的一應花銷全部由崇禎從內帑中劃撥,其實也花不了多少。
皇帝的做法正是宋應星夢寐以求的。
他的種種想法因為囊中羞澀而無法實現,現在終於可以隨心所欲的施展了。
至於宋應星的職銜,崇禎暫時沒給,宋應星的頭腦和智慧不適合在官場,而是在他為之沉醉的各種奇思妙想中。
等國子監重整之後,先給他太學博士這個從八品的職位,日後再慢慢拔擢。
並不是每個生員舉子都只愛八股,很多人對雜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只要太學裡有專門教授雜學的,相信會有不少人投入宋應星的門下。
方以智和陳子龍也是教師的絕佳人選,兩人都是才華橫溢之輩,當官太可惜了,國子監才是他們將自己的思想知識傳播出去的最好渠道。
崇禎本打算將自己看好的這幾個人安排到皇莊裡,去教授那些孤兒。
後世有句話,在白紙上才可以畫出最好的畫。
可後來崇禎放棄了。
這些人都相當於大學教授一級的,你安排人家去給不識字的孩童開蒙,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嗎?
王陽明一派的徒子徒孫中也有不少傑出的人才,到時遣錦衣衛南下查訪後請來就行。能將陽明先生的學說廣為傳播,相信每人會拒絕這個誘惑。
至於後世鼎鼎大名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現在都太年輕,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沒完全形成,其學說尚在胎中;何況黃、王二人俱是東林一脈,崇禎對此抱有很深的戒心。
遙遠的歐洲現在雖還不算強盛,但各種開掛式的創新已經露出了苗頭,很多人才慢慢開始嶄露頭角,但在本國之內還未引起很高的重視。
崇禎已給鄭芝龍下旨,命其從數萬裡外的泰西之地來大明的商船中懸賞重金尋求人才。但凡在泰西各國有名氣的人物及其著作、實物,一旦來到大明,朝廷會即刻給與貴族頭銜和每年五千兩銀子的薪酬,其產品專利的付費使用將得到大明朝廷的保護;只要有人能說動這些人才前來大明定居或遊學的,每引進一人便賞引薦人白銀三千兩,其在大明的商務活動更會得到諸多優惠。
崇禎知道這個時代大名的所有人並不知道什麼叫專利權,所以他在旨意中囑咐鄭芝龍,這一條一定要給泰西商人交代清楚,不可遺漏。
現在的西方正是科技爆炸的世代,許許多多天才正在脫穎而出。崇禎雖不清楚這個時期的西方科技巨匠的姓名,但廣撒網多捕魚還是可行的,哪怕花費三萬兩引進十個人中有一個是人才,其隨後產生的價值就是無法估量的。
給人才開出的薪酬非常具有吸引力,更能打動他們的相信應該是貴族的頭銜,在名利的雙重誘惑下,應該能成功吧。
後世有句口號非常有道理,人才最重要,財富也是靠人才創造出來的。
這都是未知的事了,雖然賞格發下,但能不能成還要看天意。現在先把國子監重整再說,人才可以慢慢查訪,重要的是將要施行的措施。
於是崇禎開口道:“國子監作為大明最高學府,乃是為國聚材之地,不可使其荒廢!朕打算興利除弊,重興太學!諸卿家子弟皆可入學!各省舉子會試落榜後需留在太學三年,接受名師指點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