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皇莊3(第2/2頁)
章節報錯
王承恩遲疑道:“皇爺,飯菜本就不多,再給別人就顯得太過寒酸了!”
朱由檢催促道:“照朕吩咐去做便是了!大伴你常年在朕身邊,難道不知朕並不喜浪費不成?”
王承恩無奈,與劉朝將其餘飯菜撤走,桌上只留了四個菜式。
朱由檢招呼駱養性就坐,端起米飯就著菜吃了起來,王承恩,劉朝在一旁站立服侍。
古人講究食不言,席間無話,不一會朱由檢一碗米飯下肚,桌上的菜也動的不多。駱養性在皇帝面前拘束無比,也只吃了一碗米飯,至於桌上的菜根本不敢去夾。
朱由檢也不管他,自顧自的放下空碗站起道:“朕吃飽了,出去走走消食。王承恩,你二人坐下吃吧,不必跟著,朕就在院內。”
駱養性沒想到皇帝用膳如此快速,他急忙放下飯碗道:“臣也吃飽了,隨陛下走走。”
王承恩,劉朝待要跟著,朱由檢瞪了他倆一眼,二人無奈只能留在了屋裡。
君臣二人一前一後來到院中,侍衛正在輪流用飯,看到皇帝出來,吃飯的趕緊放下飯碗操起兵器準備護衛。
朱由檢溫聲吩咐道:“你等且吃著,朕在院內走走,不必緊張!”
侍衛們這才放鬆下來,沒吃完的繼續端起飯碗大口快速的猛吃起來。
朱由檢走了幾步,忽的想起一事,轉身向身後的駱養性問道:“駱卿,錦衣衛緹騎有無使用火銃?”
駱養性急忙回稟道:“回聖上的話,錦衣緹騎都是武技高強之輩,平日以刀槍弓弩作為兵器,甚少有用火銃的。蓋因火銃長大,發射繁瑣且威力也小,官校都不願使用。”
朱由檢聞言眉頭皺了起來。
熟知歷史程序的他當然清楚,火器替代冷兵器是大勢所趨。
但明朝的火器質量實在不敢恭維:火銃沒有標準化流程,口徑大小不一;銃子也存在同樣問題,火藥也不是純淨的黑火藥,導致了火銃射程太近、殺傷力並不大,而且因為工匠的粗製濫造,火銃非常容易炸膛。
在大明,製作火器的工匠毫無地位可言,在衣食無著,忍飢挨餓的情況下,誰還用心去生產?
其實大明不缺優秀的工匠,關鍵是要制訂嚴格的制度,獎懲分明,充分調動起工匠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在良好的制度監督下,火器肯定會在實戰中大放異彩,再也不是兵士棄若敝履的雞肋般的存在。
茅元儀!這個名字突然如閃電般出現在朱由檢的腦海中。
這可是明末的火器專家啊,能文能武,被時人稱之為“下馬為學者上馬既將軍”,這樣的人才可不能埋沒,只是不知他現在身在何處了。
對了,還有一個火器大家畢懋康,那可是後世鼎鼎大名的人物,如果說茅元儀是火器專家,那畢懋康就是火器宗師了。
隱約記得歷史上他研製成功了燧發火銃,那可是劃時代的發明。
現在的火銃受制於天氣的因素,一旦雨雪大風天氣基本就無法使用,嚴重影響士兵的戰鬥力。
只是老先生生年歲應該不小了,崇禎五年以南京兵部侍郎銜致仕回了老家,不知身體能否擔得起自己交付的重擔呢?
想到這裡他隨即吩咐道:“駱卿,你即刻安排人手去查訪兩個人!”
朱由檢說出名字後繼續道:“著人攜朕的手諭,找到兩人後立刻護送前來京城!畢懋康年事已高,著當地官府安排人手好生服侍著!”
駱養性躬身接命。
畢懋康他有耳聞,畢竟是高官致仕。
這個茅元儀他卻從未聽說,但看的出陛下非常重視,自己可要安排精幹人手前去,不能讓陛下挑出一點毛病來,
他招手叫過一個錦衣衛來,低聲吩咐幾句,侍衛領命後迅速轉身出了院門,上馬直奔京城方向而去。
說話間,王承恩和劉朝吃完飯出了屋子來到朱由檢身邊,王承恩躬身道:“皇爺,現下是否休憩一番?”
朱由檢笑道:“朕又不是七老八十,用不著歇息。你二人跟朕來,朕有事吩咐,劉朝你去拿筆墨,駱卿,你去找個地方,把朕所言之親軍事物好生想想,拿出一個方略給朕。”
說罷,朱由檢轉身當先回了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