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龍江造船廠(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唉!”朱慈煊嘆息一聲,連忙轉移話題,道:“王大人,給本太子介紹一下現在船廠的情況。”
“啊!好,太子殿下請隨我來。”王成元虛手一引道,朱慈煊開始在王成元的陪伴下,參觀龍江造船廠。
“太子殿下請看這裡是頭作作塘(船塢),長160丈,寬25丈,那邊是可以啟閉的石閘,用以控制水量。
造船時將水排出,關上閘門,在作塘裡建造船隻。船造好後,開閘進水,將船體浮起,然後放船入江。
當年鄭和鄭大人的寶船就是在這個作塘裡建造的。”王成元指著眼前一個面向長江長約500米,寬約7080米的長方形乾涸的大水塘道。
朱慈煊發現這是一個呈倒梯形的船作,上口寬約七八十米米,下底寬二三十米米,深度在七八米左右的巨型人工船塢,奇怪的是兩側堤岸沒有磚、石築成的護坡,難道不怕坡堤坍塌?
於是便問道:“王大人,這堤岸為什麼不用磚石築成護坡,難道不怕坍塌嗎?”
“殿下有所不知,這兩側堤岸的地層共四個層次。最上面層為耕土層,厚度為一尺。
接下來是黃土層,有三尺厚,經過夯打,十分緊密。
黃土層下面是由黃土和黑色淤土混雜的灰黑色土層,厚度也是三尺。
最下面為細沙層,由黑色淤土和灰色細沙相夾雜。其中這黃土層黏性大,不透水,所以堤岸異常堅固,不怕坍塌。”
朱慈煊感慨不已,勞動人民的智慧果然是無窮的,這種方法看起來很土,可是降低了成本,節省了時間,是典型的“多快好省”的工程。
朱慈煊在王成元的陪伴下繼續前行,又分別看到了二作(船塢)、三作、七作、娘娘廟、四作、五作、六作一共七個大型船塢。
接著又看了看提舉司、幫工指揮廳和一所專門打造海船風篷的篷廠,以及細木作坊、油漆作坊、捻作坊、鐵作坊、篷作坊、索作坊、纜作坊等七個作坊及看料鋪舍等。
其中僅是坐落在船廠東北部的篷廠有房屋十排六十間之多。船廠的督造官員中原五品的工部郎中已經不在了。
目前有員外郎、也就是王成元,其他的還有一些主事、提舉,幫工等船廠的指揮等人員。下面的廂長、作頭等低階班頭原來有近百名,現在也僅餘下三十來名。
造船制舶的船戶工匠主要來自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及江蘇等地,他們分工細緻。
下編四廂,每廂分為十甲,每甲設甲長,統管十戶。
一廂分為船木、梭、櫓、索匠;二廂分為船木、鐵、纜匠;三廂為艌匠;四廂分為棕、篷匠。另外,還有內官監匠,御馬監匠、看料匠、更夫、橋夫等人員。
參觀完整個船廠,朱慈煊就看到蔡九儀已經帶著一千士兵押運著銀子和稻米回來了。
朱慈煊讓王成元把船廠內的所有工匠都召集過來,在船廠的空地上,搬來十張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