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一個月的選拔營即將開始,地點就在B市青年體育館。

沈劍的資格複審透過,但由於傷病原因,只能等到兩週之後,加入第三批次學員選拔。

這種選拔營機制,基本上是學習國外經驗的產物,與校招體系完全不同。不僅更能測試出選手的全面水平,也是運動員職業化程序的一大步。

報名稽核之後,選手們根據履歷不同,分為AB兩輪。然後再根據性別和年齡,分在不同的組別,一般來說十六歲和十八歲就是分水嶺,但真實限制也並不會很嚴苛。

第一週,當然是進行A輪選拔,也就是希望最大的一批人。他們應該就是俱樂部的職業球員出身,雖然准入名額最多,但有完備資格的人卻很少。

像沈劍這種體校出身,大部分排在第二週的B輪,競爭壓力比較大,不過水也相對來說淺一些,不會出現群星閃耀難以抉擇的情況。

至於第三輪,也就是把前兩輪刷下去的人綜合起來進行復試,畢竟競技體育與個人狀態掛鉤,多給一次機會也能避免漏掉人才。

沈劍這類負傷選手,或者其他暫時退選的情況,也都統一安排在第三輪。

換句話說,他所在的輪次,競爭壓力肯定是最大的,誰都不希望連續錯過兩次機會。

開選首日,當然少不了一大堆儀式和講話。沈劍站在三百多人的隊伍裡,王金磊則在領導席就坐,他身邊是一大堆文體局的高層。

長達五個多小時的程式式演說,簡直像是選手們的第一輪體能測試,場館門口的保安都忍不住去找個小板凳。

廢話講完之後,王金磊這才上臺宣佈詳細的選拔流程。

每輪選拔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就是分數權重最高的場訓,直接讓選手隨機分組進行對抗,各教練員現場評判打分。

緊隨其後則是技巧測試,也就是分項陸訓,比如傳球射門等等。第三階段是體能測試,這東西必須放在末尾,不然會嚴重影響前兩個專案的發揮。

聽完流程介紹和各階段分值佔比,沈劍覺得這種選拔確實比校招合理太多了。

選拔營是真正的擇優過濾,而校招佔了太多的無用分數,比如日常訓練情況,以及往期比賽獎項等等,這都無法判斷球員的真實水準,其中有很大的環境因素。

體校學生的水平層次,就算是推薦名額,可能也無法透過這種動真格的選拔。

第一天經過冗長的會議,時間早已所剩無幾,大家都只是填各種表格。

到了第次日早上,王金磊給沈劍安排了一個臨時座位,他雖然暫時無法參選,但也可以提前熟悉流程,順便看看自己競爭對手的實力。

而他只坐了兩個小時,一股無形的壓力已經籠罩全身。

A輪的這些俱樂部選手,實戰真的很強。

全場跑動的積極性無不拉滿,攻防節奏相當快,衝撞的激烈程度也超過平時比賽,有時候一分鐘都有連續五六聲哨響。

每個人都是職業精英,至少是在球場上混跡了好幾年的老球員。他們絕不會出現任何懈怠,更何況是在這種隨時都有教練打分的選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