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跟蹤
章節報錯
大明朝的特務機構十分健全。
除了諸如大理寺、都察院及刑部等司法機構公開的,還有權力更大的十二親衛軍,包括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錦衣衛的功能最大,遍及全國,它們是帝王的私人警察。
追蹤五爺一夥的便有錦衣衛的一部分。按理說,錦衣衛對付土匪應該綽綽有餘,可是五爺也不是普通的土匪。五爺這幫人並非打家劫舍那麼簡單。他們從多次被劫的情況判斷,這些土匪不是等閒之輩,很有可能是元軍殘部,如果不剷除將危及大明根基。正因為這,使得錦衣衛嗅出別樣的氣味,所以多次查訪,設下計謀。
普照也感覺到,這幫土匪武藝不錯,受過正規的訓練,或許就是元朝殘餘,這是朝廷追查的重點。
從天目山逃生,五爺馬不停蹄地直接轉移到贛皖交界,尋找一處地方隱藏起來。
普照覺得很奇怪,他們為何要將他留下。一個僧人跟著土匪混,打家劫舍,幹出傷天理的事,有失佛家身份,必須儘快脫離。他忍不住問五爺,想讓他高抬貴手放了他。
和尚,不瞞你說,我們是元朝的隊伍,是趙持將軍的人,他是我的父親。
趙持將軍是五爺的父親,當年提著陳威頭來殺朱元璋的人。難怪他對靈光寺如此重視,敢情是苦大仇深啊,以致要連累靈光寺的僧人。
我父死於朱元璋和密佈之手,此仇一定得報。
那麼為何不殺了我普照?我是密佈徒弟。
怨有頭債有主,我趙五爺不殺無辜之人。
我師傅幼時從師讀儒書,十歲時家道生變,祖母及生父母死亡,他找人安葬,家中作佛事,他見佛像經書、三寶法物,心生歡喜。第二年潛離家鄉出家。師傅在山寺任過水頭、園頭、行堂、典座一類職事,過了三年,然後辭去職事,回到巖洞中修苦行,居巖穴,食松果,飲澗水,如此又過了數年。受到一位行腳禪人的指點,便到天台山國清寺修行。其發菩提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走的是修行的正途,怎能害別人?
當年父親趙持殺朱元璋意外失手,原因便是密佈的救護。趙五爺也清楚,此事發生在靈光寺,若作為住持見死不救,朱元璋寺廟一定會被認為同謀,必將遭到血洗。可他仍覺得不能原諒密佈。元朝滅亡好幾年了,多數元軍殘餘逃至北方,繼續抗明,而五爺堅持在南方叢林,多次想進南京刺殺朱元璋,可惜防守過嚴,只能在山裡停留,伺機找到密佈,報仇雪恨並得到御賜寶物。
看來沒有找到密佈,趙五爺是不會善甘罷休的。
普照也很猶豫,趙五爺救了他,無故離開也不好,再說自己一時回不了日本,也想見到法師,告訴他靈光寺的情況,所以他只好留下等待時機。
安定下來之後,趙五爺又陸續找到一些舊部,人數達到三、四十人。隨後他又派出多路人馬去打聽密佈行蹤,終於訊息來了。
朝廷確實在追捕密佈,懷疑他盜取寶物,大理寺人重點放在江西。
趙五爺大名趙進,他是趙持第五個兒子,也是最小的,但是卻是最聰明,武藝也是最好的。除戰死的三個哥哥,四哥已經逃往北方。
趙五爺腦袋也活絡,頗有偵察能力,他讓人警戒來往京城各路和驛站,探聽訊息,以靜制動。
東林寺和尚制服歹徒的事情傳開之後,刀槍不入的和尚,傳得神乎其神,五爺斷定此僧人可能是密佈,因為會此佛家武藝的人極少,他趕緊帶人去證實。
不料,一隊京城趕來的官差進駐南康鎮,他判斷是為密佈而來,決定殺掉這些人。
這些人正是羅雙興帶來的大理寺捕快。
那晚,趙五爺帶了兩個兄弟進入鎮上,待差役酒後熟睡之後再動手。
他發現了當官模樣的羅雙興,睡在驛站東邊廂房,所以先找他下手。
羅雙興他們的外面有衙門的人把守。等到半夜,兩個守位也倚在門邊打瞌睡,趙五爺悄摸上去,割斷一人脖子,另一個人突然醒了,趙五爺一手掐住他脖子,守衛的刀掉在地上,發出清脆的聲音。
這聲音使得羅雙興驚醒了。
趙五爺以為他們都醉不省事,依舊拔開窗紙,朝床上投去子母飛鏢。
誰曾想,正當他朝其他屋子扔飛鏢的時候,當官突然衝了出來,這讓他大吃一驚,連忙躍房逃跑。
羅雙興亦是久經戰陣的精銳,豈能放棄捉拿刺客的機會,兩人在小巷上打鬥起來。
趙五爺深得父親真傳,十八般武藝皆通,尤其子母鏢神出鬼沒,難以防範。
與羅雙興交手,趙五爺幾個回合下來,覺得一時難以勝他,便使出破綻,飛身投出飛鏢。
羅雙興因剛才見識了母子雙鏢,便特別提防,生怕被打中,只好躲在牆邊,兩支飛鏢一前一後打在他身邊的磚牆上,眼睜睜看著他逃走了。
刺殺失手,趙五爺沒料到,預感到遇上了對手,且武藝高超,必定是大理寺捕快或者是親衛軍的人,若是再去冒險,結果很危險。他深深嘆了口氣,只能帶人先行撤退隱蔽。
第二天,朝廷這幫人並沒有四處追查,而是趕往廬山,他才更加肯定,這些人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
他便決定伺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