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藏寶
章節報錯
密佈大師看到朱和尚如此對待敵人,被他的氣度折服。心想,元朝衰落至此,江山遲早是此人的。
將軍仍仁義之人,善哉,阿彌陀佛!
大師救命之恩,朱某永世不忘!
大師刀槍不入的絕招,引得起義軍上下羨慕不已,有些人懷疑大師使用了魔法。法師的武功展示,連寺內僧人也不曾看到過,都驚得目瞪口呆。
面對紅巾軍中的名將和士兵的懷疑,大師只好相告此拳是佛心拳,是靈光寺第一任主持慧靈高僧坐禪用心自悟的,傳承數百年了。
朱和尚在寺院數年,聽說過佛心拳,但從未見識過,那就是傳說,那就是浮雲。
佛心拳是佛家內修功法,繼承了佛教外家拳法,又吸取了道教的內家功力,運用佛家教義,融會貫通,高深莫測,既講究注重內力,又注重外法,心到意到,連綿粘隨,外柔內堅,以柔制剛,名義是拳,其實用的最多的是掌,達到了佛家拳法的最高境界,只有被確定為寺院主持的傳人才能練習,才能傳承,況且須德藝雙馨之人才行。當年,他與印明法師皆得到了真傳。
朱和尚為報答密佈的救命之恩,承諾他日得到天下,必然效仿唐王厚待靈光寺寺。
其實,朱和尚最想要的是大師的武功。他想帶大師離開,輔助大業,將佛心拳發揚光大。密佈告知,此佛家之術非一般人可練習,不宜廣泛傳播。再加上密佈留戀靈光寺,不願歸返紅塵而婉言拒絕,朱元璋不便強制,只好留下一部份錢修繕寺院。
過了日子,朱和尚大軍逼近了集慶。
福壽看到朱字旗出現在陣前,知道趙持的計劃失敗了。他只好加固城牆,阻斷江面,進行頑抗。他命令關閉西、南、北三門,只開東門,誓死一戰。手下勸其撤退,他說城存則生,城破則死,最後在鳳凰臺上戰死。
朱和尚建都南京,成為大明皇帝,便兌現諾言,送來大量的黃金,並贈送一件御製寶貝,用紫檀盒裝著。聖上說,只要出示這件東西,寺院需要朝廷辦的事情一定辦好。
密佈感恩皇帝的同時,頭腦也非常清醒。靈光寺太高調也不好,他連紫檀盒也不曾開啟,誰也不知道是何物。他命人打造一銀函,將紫檀盒裝入,隨後破例開啟靈塔地宮門,將寶貝埋入,成為寺院的鎮寺之寶。
寶貝入寺,在別人眼裡是無限的榮耀,可是密佈心裡卻打起了鼓,整日憂心忡忡,有時到了茶飯不思的地步。思前想後,必須將寶貝藏起來,否則終究是寺院的禍根。他決定將寶貝藏於靈塔。
密佈之所以要將寶物進入靈塔,實在是出於無奈。
密佈很清楚,皇家之物不是那麼好拿的。看著裝在紫檀盒中的寶物,他的心情非常忐忑。皇帝究竟賜了什麼?眾僧都在等待,都想一睹此物。說的也是,皇上使者說過,展示此物,朝廷可以滿足一切。寺院清苦,何曾不想改善一二。然而密佈卻一直將寶物鎖在方丈室裡,密不示人。這件東西對寺院究竟是福是禍誰都不知道,這正是密佈的難處。
密佈的徒弟叫普照,過去是印明的徒弟,也是寺院裡的都監。因為寺院沒有監院,實際上普照地位僅次於密佈。不到三十歲的普照,對佛法已經有很深的研究,密佈非常欣賞他,有意將其作為接班人培養,必要的時候還會教給他佛心拳法。
有一日,密佈問普照,怎樣是“法性”、“法住”、“法界”的正法?普照說,從相對而進入絕對界說,法是“空性”,“真如”,也稱為“一實相印”。從絕對一法性而展開於差別界說,那就是緣起法的三法印:“諸行無常性,諸法無我性,涅槃寂靜(無生性。”因為無有常性,所以豎觀一切,無非是念念不住,相似相續的生滅過程。因為無有我性,所以橫觀一切,無非是展轉相關,相依相住的集散現象。因為無有生性,所以直觀一切,無非是法法無性,不生不滅的寂然法性。說到底,三法印即是一法印,如違反一法印,三法印也就不成其為法印了。
佛法被普照說得高深莫測,我們聽不懂,可密佈聽言,非常吃驚,普照有如此理解,實屬不容易。
密佈想,根源於佛陀自覺的佛法,於佛陀涅槃後,自印度南北分傳,諸聲聞、菩薩及諸大德智者,本心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夠部分或徹底地解決世間的煩惱和苦痛,因而提攜方便,以為自上而下,契理契機,競相開出萬千法門:或說“無我我所,離貪瞋痴”;或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或說“世間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說“四悉檀”統攝一切法門,許“第一義悉檀”為不可破壞的究竟了義;或說“三法印”及“一實相印”才是辨識佛法的根本原則;或說“緣起性空”是佛法最高無上義,真是波瀾壯闊、浩瀚無涯。看來普照生性聰慧,對佛法如此理解,將來一定能夠弘揚佛法。
普照突然又說,皇上當年出家,與佛有緣,想必他送的寶物,也一定與佛有緣吧。
密佈更加吃驚,徒弟如何知道皇上贈送的寶物與佛有緣?紫檀盒不曾離開自己的視線。密佈想了很久,決定打造銀函,埋入靈塔。寺內僧人皆反對,請求方丈開啟紫檀盒讓大家看一眼皇帝所賜寶物,只有徒弟普照沒有反對。
開挖靈塔也不是件小工程,密佈帶領眾僧幹了好幾天,才挖開地宮之門。眾僧本以為密佈會在埋入地宮時,將寶物展示給眾僧,沒有想到竟然舉行了簡單的儀式,就將銀函裝入一口大瓷罐中,埋入地宮。
因為別人不知道皇帝究竟送了什麼寶物,也不曾看到過,加之密佈刻意隱匿,低調處理,漸漸地眾僧將這事忘記了。不過事情總會傳出去的,不時會有香客來寺院要求見寶物,都被密佈搪塞之後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