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響應永生教建國稱王的不是別的起義軍,反而是北方軍團的田習胤最先跟著建立秦國,自稱為秦王。

當然,作為膽小怕死之輩,田習胤雖然建國稱王,但是他還是馬上通告天下,秦國只是北漢帝國的一個諸侯國,還是會聽從皇帝李劍旨意行事的。

北漢各地方豪強或者是原藩王,有樣學樣,都紛紛建國稱王,泰國、豐國、還有原北漢小皇帝的東州王,整個北漢帝國一下子多了四個諸侯王,再加上永生教建立的魏國,這是多了五個王國啊。

北漢皇帝李劍都快要被氣死了,雖然還有橫州和遼州這兩個州沒有人建國稱王,但是李劍覺得遼州也會很快就建國稱王的,畢竟其他地方都有人這樣做了,葉桓沒有理由不做的,就算他不想這麼快稱王,但是他的屬下們也不一定會同意。

打肯定是不可能派大軍去打的,李劍知道一旦派出大軍去四處進攻,中州絕對是保不住的,到時北漢朝廷就會面臨四面楚歌的境地,北漢帝國也離滅國不遠了。

為了拉攏自己的女婿葉桓,李劍乾脆直接派出使者團去遼州,使者帶著他給葉桓封王的旨意去遼州,既然阻止不了葉桓的稱王行為,李劍倒不如先封葉桓為王,這樣還能賣一個人情給自己的女婿葉桓,朝廷對遼州的火藥需求也是很大的。

中州北部橫州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州內部大大小小的地方豪強勢力和十幾支起義軍林立,沒有一個較大的勢力可以統合其他勢力,只能各自為政。

不過為了自保,橫州各方勢力還是表示會聽從朝廷的命令,不會自立,只是朝廷不用派官員到橫州來了,橫州他們自己會治理。

其實橫州這種情況也是變相地自立,只不過沒有公開反對朝廷罷了,皇帝李劍為了確保中州北方的安全,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沒過多久,魏國的國王魏人傑派出使者去北漢京城,帶著魏國的國書,魏人傑表示魏國可以成為北漢帝國的一個諸侯國,這樣一來,大家就不用兵戎相見了,而且北漢帝國也有了面子,魏國得了裡子,對雙方勢力都有好處。

當然,這只是魏國的拖延戰術罷了,畢竟吉州是百廢待興,而且魏人傑還對欽州和江州都有著覬覦之心,想把這兩州從南楚和東齊手中奪過來。

魏人傑想要謀奪欽州和江州不是腦門一熱就想出來的計劃,永生教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在北漢南方三州佈局了,是由永生教上代教主影老開始的計劃,可以說永生教在三州不知道花費了多少心血。

南楚帝國和東齊帝國能這麼輕易地佔領這兩州之地,這是因為永生教自動退讓的結果,畢竟如果永生教不退讓的話,它就要同時面對南方軍團和兩大帝國的圍攻,搞不好北漢朝廷也會參一腳,到時永生教除了敗亡外,沒有第二種選擇。

有時候退一步是為了未來更好地進一步,永生教把大部分的力量從兩州中退出,保留了一些為了將來反攻的暗中力量,這樣一來,果然不出永生教的意料,兩大帝國各自佔領了一州之後,他們就停下了腳步,畢竟要保證吞併一州之地,兩大帝國也是要花費大量精力來鞏固統治的。

對於魏國的名義上的歸順,北漢帝國的皇帝李劍要說有多憋屈那倒不至於,只是心裡還是很不爽,因為他知道自己拒絕不了,也不能拒絕,跟魏國開

(本章未完,請翻頁)

戰是不可能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北漢帝國還沒有做好全面戰爭的準備,李劍同意了魏國的上表歸順。

就這樣,魏國轉身就變成了北漢帝國的一個諸侯國,這也讓其他想看戲或者是渾水摸魚的勢力大跌眼鏡,沒有想到魏國和北漢朝廷不僅沒有打起來,反而成為了一家人,雖然只是名義上的一家人。

……

只是李劍他們不想現在開戰,怕引起整個天下的混戰,有一個勢力可不這樣想,那就是草原王國。

草原王國用了半年多時間消化宜州,表面上已經徹底把宜州納入了草原王國的統治當中去了,至於宜州里面的那些江湖武林人士的刺殺行為,在大可汗看來這只是個小問題。

畢竟那些江湖人士刺殺的物件大部分都是那些原宜州官員,他們投降了草原王國,幫助草原王國治理宜州,相當於背叛了中原民族,這也是他們被那些江湖俠士刺殺的最重要原因。

草原王國的高層是樂於看到這種刺殺行為的,畢竟只有這樣,那些投降派官員才能死心塌地為草原王國效力,這是一種現象,至於被那些俠客刺殺死的官員,草原王國也不在乎,反正死掉的那些官員職位也不高,隨時可以補充,宜州別的不多,那些世家門閥裡面有大把的可以當官的人才。

雖然草原王國遷移了大量的草原牧民到宜州,但是大可汗也不是傻子,對草原王國來說,大草原才是根本之地,才是他們可以繁衍生息不斷的土地,而且草原王國也還沒有完全佔領整個中原大地,一個宜州只不過是中原大地的一隅罷了。

對大可汗來說,他雖然有著統一整個天下的雄心,但是他不可能在還沒有成功的情況下就放棄了大草原這個基業,只有完全統一了整個天下後,他才會把大草原上大部分的草原牧民遷移到中原大地來鞏固草原帝國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