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鋒,衝鋒,衝鋒。完全不需要威逼利誘或者別的什麼東西,心思堅韌如鐵一般的遼東騎士,足以無視周圍幾乎所有的殺傷與異動。即使身邊友軍袍澤不斷被石彈與弩槍射殺,他們仍舊以毫不吝惜的大無畏的精神向前。

在向前衝鋒的同時不斷調整著陣型——以最快的速度補充因為兵士死亡留下的缺口!並且開弓,一輪反曲弓的齊射轟向了對面車陣,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悶哼聲——

無論是手裡精良的反曲弓,還是弓矢與射術,遼東騎士都遠遠在那些草原遊牧民之上。

尤其是在到達射程後,大批騎士下馬,而後將馬身上掛著的長弓摘了下來,搖身一變就變成了威力與射程都更強的步弓手。

在公孫瓚的命令下,三面包圍車陣衝鋒的遼東軍,都有上千精銳騎士下馬拉弓。

在上千精銳的步弓手射擊掩護下,儘管遼東軍的遠端殺傷仍舊很難與劉備車陣對敵。但仍舊有了一點反擊之力。

單單是這兩點,就足以證明,公孫瓚麾下精銳遼東軍乃是天下第一流的強兵!

“與我的軍隊有些不同。”劉備的心裡面這麼想著。

與劉玄德的軍隊從軍事學院,隨軍學院學習,掌握操典,教材,而後組織的正規、職業化的軍隊不同。他對面的遼東軍儘管在早期,以及軍事技術上也有劉備的傾力幫助。然而在正規化程度上,卻沒有劉備這麼高。

但是——偏偏是這些正規化程度不高的兵士,卻擁有與劉玄德禁軍相媲美的組織以及反映速度。是天下唯二配得上“如臂使指”這個形容詞的軍隊。

前者能做到,是靠了紀律、訓練與軍事操典。而後者則是依靠十幾年的戰爭經驗,帶出的一批精兵強將!

“優秀,真是優秀。”

儘管是對手,但劉備還是毫無吝嗇的對對面的軍隊採取了極高評價。

如同遊牧騎兵那樣的烏合之眾,會在面對劉玄德大軍的石砲弩砲時,乾脆的崩潰。而如同如此的強大軍隊,卻可以硬頂著如許火力,與劉備的大軍對決。這種差距簡直天差地別。

當然了,說是這麼說,然而遠端射手部隊,仍舊無法決定一場戰爭的勝利與否——

真正決定這場戰爭的,仍舊是突騎,重灌突騎那勢不可擋的衝鋒!就好像是現如今的狀況一樣,披掛沉重鎧甲的遼東騎士以及白馬義從。最重要的當然還有白馬精騎,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向著劉玄德的車陣衝鋒。那模樣好像用他們手裡的馬槊能夠將劉玄德的戰車洞穿一樣!

更加糟糕的是,他們的攻擊地點非常集中,也就是那幾處大概兩米寬,能並行五馬的鐵鏈缺口。

儘管那裡有著數量龐大的步兵,步槊與長戟方陣,他們仍舊義無反顧的衝鋒。

在衝鋒的過程中,遼東重騎與白馬義從們會猛地丟出標槍——這是他們在與遊牧騎兵作戰時學到的一種方式。遊牧騎兵們總喜歡在接近對方發動白刃戰之前,丟一波名為“鋌”的投槍——這種突襲在近距離時意外地有效。

當然,因為這些鋌通常是青銅冶煉的,非常老舊,又因為騎兵弓以及具裝甲騎的普及,所以在騎兵戰的時候基本無效……所以逐漸的,這種標槍騎兵戰術被淘汰掉了。

但是,當公孫瓚發現了這種戰術之後,這種戰術又有了一個新的轉機——那就是利用來對付密集的步兵方陣——

因為是騎兵與步兵的對決,所以對方不具備機動力的優勢,所以不用擔心射程不夠。又因為騎兵對決步兵往往是重灌步兵,而且帶有盾牌。所以使用標槍投擲,可以極大地阻礙對方的盾牌——這種情況下,標槍騎兵又逐漸有了用武之地——

一輪衝鋒之前投擲的標槍,讓劉玄德的步槊兵士們有些難以忍受——他們的盾牌上紮了標槍,而後因為重量與重心不平衡的問題不得不丟棄。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一次突如其來的突擊,讓步兵們有點慌亂與不知所措。為緊隨其後的重騎兵衝鋒奠定了些許優勢——

當然,只是一點點而已。

這種公孫瓚“發明”的新戰術,最終起到的作用也只有這麼一點點而已。

標槍在未來戰爭中的沒落是有其原因的。與某些人所想的不太一樣。實際上標槍的破甲能力並不是太高。射程又太近,用料太多而且不方便攜帶。這種情況下,隨著弓與弩的不斷進化,標槍的劣勢逐漸被放大,最終慘遭淘汰——

所以,最終,決定勝負的仍舊是這個——世界上最為激動人心的場面,世界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幕,天下無雙,令人難以置信,難以想象的重灌騎士的衝鋒!

他們用眼罩蒙上了戰馬的眼睛,用馬刺劃傷戰馬的面板。讓它們只能一往無前的衝鋒。儘管在他們的面前有鐵鏈的阻礙,但是對真正的重騎兵來說,這些東西跟不存在沒有太大威脅!

冀州引以為傲的強弩,在沉重的具裝鎧甲面前效果不佳,而弓箭更如同撓癢癢一樣,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