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安定後方以及休養生息?(第1/2頁)
章節報錯
——之所以,劉玄德沒有繼續向南進攻的意思,是因為現如今他能穩定控制的領土已經到達了臨界值。
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裡,劉玄德率領大軍南征北戰,東征西討。轉眼間已經平定青、徐、兗、豫四州。
這還並非劉玄德的極限。荊州最富裕繁榮的南陽郡,以及揚州處於江北的九江、廬江。這三個郡也都在劉玄德的控制範圍之內。
九江太守周昂戰死在亂軍之中,而攻擊廬江的劉繇軍隊,在知道了袁紹戰敗之後,就以最快速度嚇得崩潰,殘存兵馬轉身逃過大江去了。
總共四州三郡數以千萬計的人口,以百萬計的土地。可以說,整個中原最為精華的土地,已經被劉玄德控制在手中。
這種情況下,劉玄德就有兩個選擇。
第一是繼續南下,雖然南軍擁有長江天險。但是軍無戰心。可一鼓而下。到時候劉備就算基本統一了整個天下了。
但是這樣就有一個非常重要,並且難以解決的問題,那就是人手不足。就算再怎麼拼命,劉玄德麾下培養出的人才數量也不足以應付這許多的土地。事實上就算現在的土地也應付不了的。所以接下來,劉玄德計劃要將一大批計程車兵退伍。要這些退伍與傷殘士兵充盈基層,擔任地方的基層,亭裡之長,鄉有秩,薔夫,遊繳等等。依靠著數千,乃至上萬甚至更多的退伍士兵,才能夠勉強將這些地區的基層行政充實起來。否則的話,就不免再次落入之前那種,鄉里的惡霸地主,所謂鄉賢控制基層的狀況了。
亭裡鄉三個基層的行政級別就算這樣,而郡縣的級別則不同這樣簡單。數以萬計的郡縣管理,就算是將目前劉玄德的幕府人才,以及冀州的學院系抽調一空,也只能勉強,再勉強的維持住。甚至說,劉備在思考,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很可能不得不放棄一些次要地區的行政權力……
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再南下去攻擊的話,統一中國是沒問題的。統一中國之後,當皇帝都沒什麼太大問題。但是那距離劉備所期望的世界有著太遠太遠的距離了。這並不是劉玄德所期望的。
最差的秩序也好過沒有秩序。這是劉備之前不知道多少次強調過得事情。如果在將南方的世家官僚一網打盡之後,卻拿不出一個可以替代的方案的話,那麼整個南方都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這對於劉備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一件事。所以,與其讓這種糟糕的事情出現,還不如暫時接受兩個可以維持秩序的緩則。反正他們也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相對在完成了國家統一之後。劉玄德會繼續的,一點點的增加自己的實力。增加如同冀州州學那樣的學校,以及在各州普及教育。在軍隊中開設掃盲班,以及軍隊學院。
“需要足夠多的時間才行。”劉備的心裡面,暗暗地這樣想:“花費最多十年時間,將整個中原與河北鞏固好,再之後南下,吞併荊、揚。則易如反掌!”
當然,除了這一點思考之外,劉備會如此行動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同時也更能讓眾人信服的理由。
那就是自己的另外一個敵人——名為公孫伯圭的人,現如今對劉玄德的勢力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失敗了,是的,失敗了。劉玄德原本留下來,期望能夠制衡他的軍隊徹徹底底的失敗了。
即使是擁有河北四大名將,以及超過十萬的動員兵力,再加上堅城營寨可以固守,在河北,冀州的戰場上,高覽、張郃、顏良文丑仍舊不斷地,節節敗退著。
趁著冬季大河封凍,同時冬季也是他們遼東軍最習慣戰鬥的時節,公孫瓚展開了一輪狂飆。現如今不單單是冀州東部,連帶著青州以及徐州都有大片地區被他佔領。
——大概是冬季的到來,讓這傢伙興奮了吧。在打通了與幽州、遼州兩地的交通之後,公孫瓚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會師,而是乾脆命令幽、遼調遣更多的軍隊與物資下來,預備將整個冀州吞併,而後南下中原了。
現如今的公孫瓚就是這樣氣焰萬丈,可怕到了難以想象的程度。
更加糟糕的是,在河北軍團被他擊敗之後,短時間內,劉玄德再拿不出一支可以與他抗衡的軍隊。除非自己回師,與公孫瓚對決。否則的話,就只能任憑公孫瓚蹂躪整個冀、青、徐、兗諸地。
一個不小心,公孫瓚萬一成了氣候——雖然這個可能性並不是太高——畢竟公孫瓚的軍事能力雖然不錯,但是他的內政管理能力實在是太差了——但是就算他沒有這個能力,劉備仍舊不覺得,繼續放縱這傢伙是個好辦法。
所以需要北上,與公孫瓚進行一場決戰,而後將這傢伙趕走。
雖然沒有決定做到什麼程度。但是至少,應該讓這傢伙起不到什麼太大的威脅才行。
“實在不行的話,就先將他趕到草原上吧。”劉備的心裡面這麼想著:“以陰山、燕山山脈為界限。讓這傢伙在燕山以北的草原上稱霸一段時間。至於這段時間,燕山以南的幽州的地盤,我就不客氣的吃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