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軍的第一軍,兩個通用騎兵營就是這樣。擁有八成的騎兵。而餘下兩個部的兩千人。則有一個多功能的,包括了後勤、醫療以及工兵功能的車部——因為這些人擁有的運輸後勤物資的車輛,必要時候是可以擺成車陣的。

剩下的最後一個部,則是騎馬步兵——必要的時候,他們將下馬步行作戰,以方便在草原上較為稀少,但仍舊存在的森林以及山地地形進行作戰,或者列陣槍戟,配合騎兵部隊攻防作戰。

而餘下的重灌騎兵營,顧名思義,是將突騎重灌化。普通騎兵營只擁有兩千赤色鐵騎,而重騎兵營則擁有五千!這樣可怕的突擊力量,將是戰場上,所有敵人的夢魘!

最後,便是數量高達兩萬人的,擁有大量步兵部隊,以及理所當然的車兵部隊。在草原上,某種意義上說,車陣甚至比騎兵更有必要的車兵。同時他們還是後勤,輜重,醫療與工程部隊。

擁有四個營,五萬大軍的北軍第一軍,從編制以及武裝上就能看得出來,他們是專門為了供給,在北方的平原,以及更北方的廣闊草原,乃至黃沙大漠作戰,專門組建的部隊。

事實也的確如此,按照劉玄德的計劃,他們將會在新組建的蒙州,以及即將組建的西域——西州。還有河中地區,未來的河州進行巡迴機動,與同樣組建的邊軍部隊一起鎮壓不服,以及遠征西方。

超過五萬人的北軍第一軍,所擁有的戰馬超過七萬匹。各式騾馬同樣超過七萬匹。甚至還擁有從西域進口,不斷繁衍的近五千峰駱駝。

大量的牲畜讓第一軍幾乎完全騾馬化了,擁有極好的機動力。長途的機動力,因為後勤補給的得力,甚至比傳統遊牧軍更強——至少在長途機動之後,第一軍能保留足夠多的戰鬥力,不會像遊牧軍隊那樣因為過度疲勞而是去戰鬥力。

……

再接下來,便是北軍的第二軍。

與第一軍相比,唯一一點不同的是,第二軍取消了一個通用騎兵營,而增加了一個騾馬化的步兵營。以至於它的兵力,比第一軍多出了五千左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第二軍除了北方的任務之外,還需要在長城之內,中國的北方地區進行作戰)如果可能的話——當然可能性並不是太高——但是目前來說仍舊有這個必要——

為了應付北中國較為複雜的地形,以及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攻城戰鬥,他們需要足夠數量的步兵——劉玄德第三次改革了方陣,為方陣配備了一定刀盾兵。作為在雙方超長槍互相懟的時候,翻滾過去砍人,以及攻擊城市和要塞,還有複雜地形戰鬥所需。

這樣一來,這個通用步兵營的組成便有點意思了——

他的基礎單位曲,竟然恢復到了原本的五百人的大編制。只是這個編制,與之前的漢軍完全不同了——每個曲的步兵包括兩百四十名步槊兵,一百六十名長戟兵,五十名強弩以及五十名刀盾。同時還有曲司馬以及兩個假司馬——包括一名行軍司馬(參謀)。後勤、伙頭兵、醫兵與工兵。

實際的每個曲人數很可能超過六百人。而整個曲將分成兩個小方陣……

隨著大量的優質板甲不斷普及。以及更多的輕量化的小型弩炮普及。劉玄德確定,在未來弓弩武器的重要性很可能會進一步下降……當然,這是對內。對外的話,因為敵人著甲率的不同。劉玄德的每個曲的編制也會隨之變化。

或許那些後勤、火頭軍乃至醫療工兵也會拿起弓弩。甚至如果敵人真的廢柴弱雞到一定程度的話,刀盾兵也不是不能客串弓弩——是的,他們同樣掌握了多種技能。否則的話怎麼配得上禁軍呢?

當然劉備也確定,一旦未來中國本土完全安全之後,北軍第二軍的編制也要進行改編。步兵營將取消,或許改編為新的車營。以增加帝國對於西方的征服力度。

……

這就是劉玄德的北軍。顧名思義,專注於北方作戰的大軍。與之相對的,理所當然,便是南軍。

與北軍配備大量戰車,騎兵不同。在未來,劉備計劃中的南軍將專注於江南丘陵,乃至中南半島,香料群島乃至印度地區的征服與戰爭。因此配備的騎兵部隊數量並不是很多。而戰車也一樣——在複雜的叢林地形。或許某些時候,騎兵還有用武之地。但是過於笨重的戰車則理所當然的毫無用處。

——因此,南軍第一軍的編制不難讓人看出端倪。擁有一個通用騎兵營,是應有之義。兩個步兵營,三萬大軍也是應有之義。而最終,一個專注於雨林作戰的“跳蕩營”同樣在劉備的計算之內——

這個跳蕩營的兵士們,在劉備的計劃中將接受南方地區的專注強化。他們將配備更加輕量化的甲冑,必須要熟練的掌握攀援,爬樹,在叢林,泥濘,水沼密佈的地區作戰的技巧。

他們的武器裝備也非常恰當的增添了標槍,投斧等等——因為在複雜地形,使用弓弩武器基本沒有什麼用處。使用近距離內,射擊速度更快,殺傷力也足夠強的投擲兵器則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