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十萬鐵騎下中原(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是這樣,一點點小小的分歧與不愉快,就好像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劉玄德過得非常愉快與充實。在公孫瓚的陪同下縱馬馳騁,在遼闊草原上盡情奔跑,射獵數之不盡的鹿與黃羊。然後愉快的大吃大嚼。
這樣的生活讓劉備感覺到了北方草原的愉快……
當然與此同時,劉玄德大幅度加強對三義行北方路線的操縱,以及對於草原經濟與貿易的控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雖然在這之前,劉玄德的貿易中,人口買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卻從沒有像是今天這樣重要過。
就好像曾經罪惡的黑奴貿易一樣,劉玄德麾下的掌櫃們,會熟練的前往各個部落,用他們手上的商品,向各個部落換取奴隸,以擴充劉玄德在“北地”的勢力。
是的,是“北地”。
在與公孫瓚的一輪談話之後,劉備確認了兩件事。其一是之前談過的,公孫瓚不肯為了世界與未來的聲望,將自己的一生都丟在北地。完成劉玄德的北地戰略。
第二就是,在劉玄德試探著問過他,是否願意南下,也就是將自己手裡的軍隊與權力都交出來,而後擔任其他工作的時候,公孫瓚也顧左右而言他,沒有答應下來——
也就是說,他不會交出如今的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以及遼東軍控制下的人口與自然資源的。
這些人口與自然資源,佔據瞭如今北方地區,漢帝國的最大的份額,至少有百分之七十。如果無法掌控遼東軍的話,那麼所謂的開發北部疆土,不過是妄想而已。
面對這樣油鹽不進的公孫瓚,劉玄德在懊惱的同時,也不得不另想辦法。
透過如同當年歐洲殖民者對待非洲土著的辦法,便是如今的劉玄德所期望的——使用經濟,貿易品來引誘各個草原部落進行廝殺。而後將那些俘虜全部賣給自己——
廝殺死人,他們就會削弱實力。而將俘虜全部販賣,又不可能讓他們從戰敗者身上採血。這樣一來草原諸部落就只會不斷,不斷地衰落下去。
——被販賣給劉玄德的奴隸,會按照草原人的固有思維,將劉玄德當成他們的主人。劉備在將成為帝國北方最大的奴隸主的同時,使用這些奴隸經營自己的牧場以及為自己的屯墾移民隊伍提供服務與支援。
至於那些草原奴隸,他們會更改一個漢人的名字。學習中國的禮儀,進行洗腦的同時,他們的後代會被逐漸融入帝國之中。最終被同化成諸夏民族的一部分。
以“同化草原奴隸”以及“遷徙移民”的方式。劉玄德計劃帝國的腹地,從青、徐、兗、豫這些人多地少的土地上遷徙至少兩百萬人口。以鞏固、充實如今的遼州……
至於說公孫瓚的問題。暫時,劉備並沒有與公孫瓚翻臉的意思。不單單是個人感情方面無法接受,與公孫瓚翻臉,同樣在經濟上,軍事與政治上是下下策。
所以,對於遼東軍,劉玄德期望採取的戰術是“培養下一代”。
也就是公孫續——如今不單單是自己的子侄,而且還是自己的學生。這一回,劉玄德抽調中央禁軍。從遼東軍的兩個營裡面,就抽調了公孫續的那個營,預備將公孫續放在自己身邊耳提面命。
從戰鬥能力方面,公孫續當然不如趙雲。但從政治與聯盟兩方面考慮,拉攏公孫續乃是和平的將公孫家族,將遼東軍吞併,重新融入帝國中央政府的最好方式。
劉玄德曾經就這個問題,試探著與公孫瓚討論過。
與之前的議題不同,公孫伯圭對劉備如此器重自己的兒子,期望教育他非常滿意。同時也對劉玄德提到的百年之後,要公孫續接他的班,成為新的遼州、黑水都督府都督毫不猶豫的表示贊同——
當然的了,他是自己的嫡長子,而且還這麼有出息。與劉玄德之間的關係也這麼好。他不接班誰接班?
“那麼,就是這樣了。伯圭兄。”
也因為這一點,公孫伯圭與劉玄德,因為之前的事情產生的一點點小小的分歧,以最快速度煙消雲散了。
公孫伯圭終於獲得了他最想要的東西——那就是縱馬馳騁南方的機會——遼東軍將有五萬精銳鐵騎南下,加入到掃平青、徐黃巾的戰爭中。
而公孫續,也被劉玄德以驃騎將軍的身份,任命為了這支南征軍的副帥。為公孫續積累資歷與功勞。
這同樣是公孫瓚樂於見到的。
原本以公孫續的年齡資歷,做五萬鐵騎的副帥著實有些不夠——當然,他的身份足夠的——但是如果公孫瓚強行任命的話,總有種自己理虧的感覺——但是,劉備任命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