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遼東,洛陽(二合一大章節)(第1/4頁)
章節報錯
幾天後。
“將軍。”
帥帳內,眼看著公孫瓚不說話,趙雲有些著急,忍不住叫了一聲。之後公孫瓚才回過神來,看向趙雲:“你說,玄德賢弟就說了這些,沒別的了?”
“是的,沒別的了。”
“那信的內容……”
“末將不敢私自拆起檢視。”
“哦……”公孫瓚點點頭:“也是這個道理。那先這樣吧,子龍,你先下去休息。”
“……”趙雲張了張嘴,不過最後還是什麼都沒說,只一拱手,便轉身,退出了帥帳,只留下公孫瓚一人。
“玄德啊玄德,你心裡想的到底是什麼呢?”再之後,公孫伯圭略作沉吟,而後忍不住自言自語。
與之前那隻一行字的信件不同。這一次,劉玄德洋洋灑灑寫了近萬字的一封長信。禮節性的寒暄後,便是對未來時局的預測,以及對遼東軍未來發展方向的建議。字裡行間充滿了自信,以及這之前兩人間缺少的一種東西……就是客氣。
“玄德,是想與我疏遠了嗎?”
想到這裡,公孫瓚又不放心的端起信,仔細讀了一遍。
不得不說,劉備的文筆很好,文采卻糟糕透頂。整篇信件少有引經據典,更少有駢四儷六工整對偶。難以想象劉玄德這樣號稱北地大賢的人,
至於說他文筆很好,則是說這一封文采糟糕透頂的信,公孫瓚意外的看的下去。甚至感覺看得很舒服。邏輯清晰,條理明確,簡單易懂。不像他軍中招募的一些文吏,寫出來的東西讓人看著就覺得頭痛,偏偏還覺得自己才華橫溢,還瞧不起人。
如果可以的話,公孫瓚真想把他們全都砍碎了餵狗。
他就這樣將信翻來覆去的看了第二遍,緊接著覺得劉備就是那個意思,要與自己生疏了。然後他又看了第三遍,感覺實際上沒有。劉備的用詞都很恰當,沒有任何不妥。結果在看第四遍的時候,公孫瓚又覺得劉備在信裡的用詞比之前更親切了。
這樣看了幾次,公孫瓚只覺得腦袋發暈,將信件丟到案上坐回去,手捏著太陽穴嘟囔著:“失斧疑鄰……麼?”
想到這裡,公孫瓚就覺得有些不甘心。
在他看來,劉備的友情是一比極重的投資。然而投資的結果卻很可能不會令人滿意。
劉備在給公孫瓚的信件中分析說,如今中樞,洛陽朝廷對遼東軍的警惕心仍然很高。即使黃巾作亂,乃至天下大亂。除非萬不得已,他們仍不會調遼東軍主力南下平叛。
目前看來,情況還沒到“萬不得已”的程度。
中樞禁軍仍可一戰,四方豪傑也視漢為正朔。張角縱然逞兇一時,終免不了身首異處不得好死。
就算真到了萬不得已時,朝廷中樞必須調邊地兵馬勤王。他們的第一選擇,也是距離更近的涼州騎兵,而非遼東軍。只因雍涼之眾有部分來自三輔,與中樞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同時涼州軍中最強者董卓從資歷上看,也比公孫瓚更優。再加上他前半生都在幷州。進入涼州的時間不長,或許會給中樞一種更好管控的錯覺……
想到這裡,公孫瓚忍不住低聲默唸:“烏桓,鮮卑,高句麗,扶余,肅慎,匈奴。”他越說,聲音就越大,終於忍不住怒吼起來:
“——我戎馬半生,難道在朝廷諸公心中還比不上一個董仲穎?!”
說話的同時,公孫瓚拔劍而起,而後“咔嚓”一聲,將眼前案几,連同案几上的一摞信紙一齊劈成了兩半。
“——父——將軍,怎麼了?!”
聽到聲音,今日當值,守在門口的公孫續連忙趕了進來:“是那個趙子龍惹你生氣了麼?我這就——”
“——不關子龍的事。”公孫瓚滿是怒氣的瞪了他一眼:“你看你,冒冒失失的,成何體統?!擅闖帥帳,又該當何罪?!”
“將軍,今日是我當值。”公孫續張了張嘴,還是忍不住這樣提醒。
“……”公孫伯圭楞了一下,略顯尷尬。卻是有些氣糊塗了。
他“哦”了一聲。正想打發他走,卻又動了心思:“那封信,你看一下。”
“信?父親?”
“嗯,信。你玄德叔父寫來的。”
聽公孫瓚這麼說,公孫續更加奇怪。忍不住將落在地上,從中間斷成兩截的一摞信紙撿了起來。只見到信紙從中間斬斷,切口極為光滑,竟沒有一點連在一起,或者是被扯斷破碎的地方。
“將軍好劍法啊。”
雖然知道這不是說這種話的時候,但公孫續還是忍不住誇了一句。
公孫瓚有些煩躁的擺了擺手。沒有理睬長子的誇獎。公孫續也怕再惹父親生氣,便不再說話,以最快速度讀起了信。越讀越是驚訝,越讀也越是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