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多山,東南多匪。連山並寨,落草為寇之人不可勝數。

當年秦軍南來,一路之上雖然拔除了不少山寨,卻也終歸只是隔靴搔癢,揚湯止沸。

東南多賊,說到底還是因為百姓山下的百姓吃不起飯,這才上山落了草。可治貧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亂世之中,追亡逐北,自顧尚且不暇,誰又顧的上旁人?所以秦人也就只能沿途拔除路過的山寨。

東南的山寨大多建在群山之中,加上這些山上賊人多半自小生活在此,對山中地形熟稔的很,秦軍前來之時他們便舍了山寨躲進山裡。

所謂圍剿,其實收效甚微。

遷延日久,耗費錢糧,秦人遠來自然消耗不起。等到秦兵離去,這些山上賊人再從山中出來,重立山寨。

所以當時秦軍也是為難的緊,多派兵上山,則賊人逃走的比兔子還快,可若是少派兵悄然上山,這些賊人也都是見慣了血的狠辣人物,秦人雖勇,可難免會有損傷。

後來碰到北方戰事吃緊,秦人不得不把駐紮在東南的大半駐軍調回了北方,所以如今在東南剩下的秦軍其實不多,勉強能夠守住東南的重要大城已經是極為不易,更不要說去處理這些比泥鰍還滑溜的賊寇。

這也是為何當初的龍頭幫和如今的黑衣教敢浮在水面上的緣由。秦人雖強,終歸是鞭長莫及,即便是秦人鐵騎天下無敵,可到時候大事已定,即便秦人能夠反應過來又如何?大不了學這些山賊一般,躲入山中避避風頭就是了。

既然除不掉,於是山上山下就有了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拿出所謂的買路錢。

買路錢自古有之,無非就是換了說法的買命錢。

只是在東南之地,若要出行,需要的買路錢稍稍多些而已。

大概要翻個十餘番。

雖說不少,可比起處理後事的錢來說,還是要少上不少了。

這還是大多數山寨還要講個所謂的江湖道義,畢竟雖然他們大多不曾聽過涸澤而漁這樣文縐縐的道理,可也知道莊稼要一茬一茬的割,不然壞了山寨的名頭,日後這些客人們到了自家山寨面前繞道走,豈不是斷了自家的財路。

有些山寨講規矩,自然就有些山寨不講規矩,畢竟誰也不嫌棄白花花的銀子扎手。

所以在東南之地的出門之人,出門在外,有錢人還能請幾個護衛,沒錢的窮人只能靠自己的謹小慎微。

其實說到底都要靠命,畢竟幾個普通的護衛,真的動起手來,又哪裡是那些人多勢眾,殺人不眨眼的山上山賊的對手。

買命錢,買命錢,有時候反倒是未必能夠買的下自家的一條性命。

所以東南之人如果不得不出門,大多就要先分好家中的錢財,安頓好家中父母兒女。畢竟誰也不知道這次出門而去,到底何時才能返鄉,又或者是就這般死在遠方,再也回不到家中。

離山腳下,一箇中年人躺倒在路邊,一身錦衣之上,鮮血淋漓。

中年人身側還橫七豎八的躺著幾個遊俠打扮的江湖人,這些人滿手老繭,一看就是習慣了江湖廝殺的好手,只是如今這些人躺在地上一動不動,沒了呼吸,顯然已經早早的送了性命。 @

中年人的手在泥土掙了掙,只是始終沒有抬起來。出氣多,進氣少,多半也是活不長久了。

他是離山附近安平鎮裡的商賈,平日裡靠著倒賣些西南的蜀錦到東南來過活。

東南之地的富貴人家偏愛西南的蜀錦,所以一卷蜀錦在東南之地大多是有價無市,往往能夠賣出個天價來。往來販賣,說的上是一個一本萬利的好買賣。

唯一的缺漏之處就是沿途多賊患,做這個行當其實也是提著腦袋拿命在拼。

就像。(下一頁更精彩!

沿海之人的販賣私鹽,雖然是暴利的好買賣,可終歸是要冒著天大的風險。

只是一個是怕官,一個是怕賊罷了。

中年人這些年的運氣一直不錯,平日裡往來東南與西南之間,也積攢下了不少錢財。

這些日子東南的局勢越發敏感,商人的嗅覺最是靈敏,他雖然不知道要出些什麼事情,可隱隱之中始終覺得是有什麼事情要發生。所以他原本是打算做完這一票,就老老實實的回家做一個富家翁,雖說這些年積攢下來的財富說不上什麼大富大貴,可也足夠他在家鄉閉門自守了。

只是不曾想這最後一次,他偏偏碰到了那個萬一。

離山上的賊人原本他熟悉的很,往日裡路過雖然會收不少的買路錢,可終歸還是講些規矩。所以路過這裡之時見到山上來人他也不曾放在心上,只當是如往常一般,交了錢財,就能安然過路。

只是沒想到這次下山的賊人竟然不是自己的熟識之人。

然後便是一人不留的屠殺。

他請的這些護衛雖說也是江湖上一等一的好手,可終歸只是慣常於一對一的廝殺,這也是為何秦人鐵騎馬踏江湖之時如同摧枯拉朽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