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知道為什麼紂王不要江山,也得要美人了,我一位堂堂聖人都招架不住,更別說紂王一階凡人了。”

“小子,你在侮辱誰,不許你那麼說大王。”一句話三個聲音,雖然聽起來有些奇怪,但是王焱還是能聽出來這三個聲音都挺好聽。

一聽這話王焱眉頭一皺:“哦豁,你有什麼想法嗎?”

“大王被稱之為是代表人類殊榮的最後一代人皇,作為承接者的周武王姬發則被稱作是天子,天之子。

人皇與天子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紂王作為人皇,可以代表人族,具有某種與一切神聖平起平坐的可能性。

而且具有某種意義上的主導地位,換言之,人皇具有神性與人性的雙重特徵,平行於三界人神仙佛之間。

反之,天之子則意味著人族對神族的一種屈服,於是,商紂王和周天子之間,就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鴻溝。

紂王所謂人皇之稱謂,平行乃至主導一切的奧妙,這個秘密就在於三皇治世五帝定倫,在女媧和火雲洞三聖皇一系,曾經一以貫之的主導性和繼承性上。

封神之戰就成為一個分水嶺,神人剝離,人皇成為天子,出現了從天賦人權到君權神授的一個巨大轉折。

而周武王姬發,無疑就成為這個關鍵環節上的第一位天之子,受命於天的代言人。

開天闢地,盤古一畫開天,以為太極,然後才有了各種變化,陰陽,五行,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盤古之後就是三皇五帝,他們開天地,摶土造人,補天治水,福澤萬代千秋,有功德於後來者,所以封神中說女媧和火雲洞三聖皇一系是功德成聖。

也正是他們的這種偉大貢獻與付出,讓人類繁衍的後來者認為,他們能量巨大,擁有天然的神性與人性,由此,就被認為是神通廣大的神祇。

在封神大戰中,女媧是上古正神,火雲洞三聖皇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即是伏羲氏、神農氏和軒轅黃帝。

他們既是創世神,也是治世之皇,這三位貢獻巨大,固定不變,之後的人皇則既是一個稱號,又是一種位置,是不斷輪序變更的。

上古洪荒世界中的各種浩劫,劫難,巫妖、天魔、神仙之戰,也很好地說明了當時的神人即天人的不可分割性。

比如,軒轅黃帝戰蚩尤,蚩尤被稱作是上古兵神,帝顓頊戰共工,共工被稱作是上古水神,羲和、祝融則是光明之神與火神,一句話,他們既是上古神聖,同時也是人間的管理者。

阪泉之戰,逐鹿之戰,黃帝鼎定天下,“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這裡的“封禪”二字,更多的傾向,則是軒轅黃帝對神鬼的敕封。

就如同封神之戰中昊天的封神榜計劃,跟周天子以後的泰山封禪似乎是有所不同的,後者更強調君權神授,受命於天,是被動的接受。

帝顓頊,黃帝的孫子接替軒轅上位,則是“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礪”。依然體現了人皇的神性所在,具有主導性。

伏羲被明確稱之為“昊皇”,昊天皇,昊地皇,昊人皇,他都可以代表。

這也是為什麼火雲洞三聖皇閉關不出,女媧一句話,就搞定封神計劃的原因所在。

昊天是什麼來頭呢?女媧系與帝俊係爭斗的產物。帝俊系隕落,被後來者納入女媧一系,帝堯時期,堯命后羿射日,射掉帝俊的九個兒子,十日金烏中的九個,說的就是這個事件。

伏羲是太昊,顓頊之後的帝嚳一族,則是少昊金天氏,而伏羲氏明確被稱為是青帝,即是東方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