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時望月分開住的這一年。

寧有光確實感覺有點筋疲力盡,卻也成績斐然。

她除了出版《愛你就是愛自己》以外,還有有9篇論文被接收。

這讓她的教授職稱在近期還有望往上提一提。

關於她得到的這些成績,除了和她關係親近的人,她的學生是最為她驚歎以及開心的。

當然,在她的學生為她取得的成績感到開心的時候,他們還很好奇——

“寧老師,您平時的工作這麼忙,怎麼還有時間可以做這麼多的事?”

趁著上課空隙,有學生問。

寧有光說,“這歸功於我培養自己變得有條不紊的深度工作的習慣。”

“深度工作的習慣?”有學生好奇了,“老師可以跟我們分享分享嗎?”

“對啊,寧老師你教教我們唄,我們也不想像你那麼牛逼,至少讓我們不要再對自己的功課和學習感到焦頭爛額了。”

“老師老師,求分享。”

看著臺下一張張迫不及待想知道的面容。

寧有光說,“可以啊,這沒什麼不能分享。”

她放下手裡的遙控器。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曾說過一句我很認可的話,他說’偉大的創造性頭腦如藝術家般思考,卻如會計般工作。’同時,他還調查了歷史上我們所知道的很多有名的思想家,比如卡羅和達爾文這類偉大的思想家都有規律的作息和習慣,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特立獨行,恰恰是因為他們工作的成功依賴於不斷進入深度狀態的能力。所以,我從此類資訊中摸索出一套規律,那就是在日常中,我們要習慣使自己變得專注,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讓自己能夠更輕鬆的進入深度狀態並保持更長的時間。”她說,“有興趣你們可以去查下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思想家,作家,藝術家他們日常生活的規律作息和習慣。”

有同學笑道,“還是老師你先跟我們分享一下你的作息和習慣吧,這對我來說更有激勵和借鑑意義。”

寧有光莞爾一笑,大方的把自己的一天的作息和習慣寫在了黑板上。

“我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寫作,寫到六點半會出去運動半小時,運動完就會吃早餐,吃完早餐差不多7:30或者8:00的樣子,就要開啟一天的工作了,工作到中午,我吃完午餐會休息半小時左右,不會睡久,睡太久容易昏沉,醒來後我會給自己泡壺茶,喝茶的時候,我的大腦會變得沉靜而放鬆,喝完茶下午的工作又開始了。”

“感覺好難做到的樣子。”

同學們對寧有光一天的日程安排有點望而卻步了。

“老師,學校的工作你可以這樣按部就班,寫作和寫論文也這樣嗎?可是這些不是都是需要靈感才行的嗎?”

“在大家的認知中,有一種很普遍的認識,認為創造性的工作靠的是靈感——指的是那些不知從何而來的創意和想法讓你靈光一閃,進而才思泉湧……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在寫作的時候,如果不行動,只想等著有靈感再行動,並不是一件讓寫作得到快速進展的事情,以我的經驗而言,每天給自己固定的時間讓自己專注在寫作上,才能得到更多的靈感。”寧有光笑著說,“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有些事情在開始做的時候,你會覺得好難,毫無頭緒,不知道從何入手,但是做著做著就順了。”

“有。”臺下不少同學們回答。

寧有光點點頭,“就是這樣,專注在寫作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獲得靈感很好的方式,所以,靈感並不需要等待什麼機緣讓自己靈光乍現,如果我們習慣性等待靈感降臨之後開始寫作或者工作,成就可能會大幅度降低。”

接著,她補充,“我也不是否定靈感可能會在你什麼都不做的時候突然福至心靈落入你的腦海裡,只是這種事它是個隨機性機率事件,如果我們有很強的計劃要完成,這種方式就不太合適了。”

“有了好習慣和規劃之後呢?”有學生問,“該怎麼做?”

“我的習慣會有特定的規則和程式來確保我的行動具有結構性,比如,我一旦開始工作,就不會使用任何網路,我不會看手機,不會上網,更不會去幹別的,並且,我習慣每半個小時都會看下自己產出的文字數量,以及時刻覺察自己是否在專注工作,以保持持續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