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生想要問問尚易為什麼放引流管,還沒問出口,尚易就理所當然的點點頭:

“對,毫無瑕疵。”

“不過本來也不是什麼特別困難的手術,內囊摘除術在3級手術中算是最簡單的幾個了。”

老醫生們愣住了,看這模樣,很自信啊?

終於有人忍不住,直接問道:“那你為什麼要放置引流管?這臺手術確實稱得上毫無瑕疵,不存在術後感染可能,但放置引流管,反而可能會引起感染。”

尚易神情一肅:“小時候,我挺喜歡看讀者、意林、青年文摘什麼的,上晚自習的時候看,同學還傳閱。”

“後來知道這些就是紙質知乎,全靠編,不過也有些啟發。”

“一個雕塑家的故事,他的雕塑,每次人像的眼睛會小一些,鼻子會大一些,因為鼻子大了,可以削小,眼睛小了,可以刻大,反過來就做不到了。”

“手術,其實也是一樣,這臺手術很順利,引流管沒什麼意義。”

“但技術再高超,也不能保證絕對不會術後感染,感染和手術是否成功,不能直接劃等號。”

“有引流管,即使感染了,也能及時發現,如果認為手術做的完美,而不放置引流管,真到出問題的時候,就沒有餘地了。”

“嗯....”

老醫生們連連點頭,尚易這番話,有些發人深省。

一切都留有餘地,這才是真正對病患的負責。

也許這就是軍醫吧,動作大了些,切口寬了些,縫合醜了些,手法糙了些,但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治病救人。

技術再高超,手術再完美,也不會為了裝逼而省去引流管,哪怕萬分之一的感染機率,也不會放鬆警惕,時刻對生命負責。

“這樣的軍醫...”

老醫生們見過這樣的軍醫,但是那些軍醫,是真的從戰場上走回來,年紀比他們大一圈兒,軍功章數都數不過來。

平平無奇的手術結束,尚易選擇休息一會兒。

他當然比誰都珍視生命,有了痛感共通,每個患者的病痛,他都能感覺得一清二楚。

很多醫生,在一百臺,一千臺手術後,已經麻木了。

老有人問婦產科的男醫生會不會不方便,就會有人說人家都不知道看過多少了,跟飛機杯也沒區別,絕對不帶有任何感情。

麻木了,這是很多醫生會出現的情況,手術數量上去了,患者和大體老師沒多大區別。

尚易不會。

疼痛的共通,讓他清楚感覺到手術檯上的生命,在承受什麼樣的痛苦。

一百臺,一千臺,一萬臺手術後,他也會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麼,不是精心準備一場完美的範例手術,或是跟工廠機械一樣日夜不停以手術數量,累計臨床經驗為榮。

“我要治癒他們的病痛。”

“因為真的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