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怎麼訓練出來的(第1/2頁)
章節報錯
轟炸機的機組人員在執行完轟炸任務之後,就給鮑伯發出了電報。
此時在中條山的機場上已經有32架轟炸機整裝待發,其中就包括中條山指揮部下屬的六架轟炸機。
在襲擊日軍機場的飛行員發來電報之後,鮑伯率先駕駛著轟炸機飛向了天空,其他轟炸機也陸續騰空而起,跟隨鮑伯飛向襄陽方向。
在襄陽的機場上,日軍派來了大批工兵,正在緊急搶修機場的跑道。日軍機場指揮官心裡忐忑不安,擔心敵人的空軍趁著日軍的戰鬥機無法起飛,再次前來轟炸。如果那樣的話,機場必然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當他聽見高空中傳來的大機群飛行時的轟鳴聲,他的臉色蒼白,呆若木雞,嘆了一聲:“完了,全完了。”一辟穀就坐在了椅子上。
他身邊的幾名日軍軍官不由分說,上前架起他就跑向了防空洞。
沒有了日軍空軍戰鬥機的威脅,鮑伯等人從容地對日軍的機場實施了轟炸。為了防備日軍地面的防空火炮,他們將轟炸機拉昇到了幾乎最高的限度,此時已經超過了日軍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的打擊範圍。
日軍機場十分龐大,轟炸機隨隨便便地將航空炸彈扔下來,就能夠給日軍的機場進行破壞。32架轟炸機扔完了航空炸彈,揚長而去。
日軍的機場指揮官聽到空襲警報解除的聲音之後,從防空洞鑽了出來。
當他看到機場上一片狼藉,到處是飛機的殘骸,已經看不到完好的建築物了,他胸口一疼,吐出了一口鮮雪,往後一仰就摔在了地上。
在完成轟炸任務之後,鮑伯就給趙剛發去了電報。
趙剛接到電報之後就轉發給了徐大龍。徐大龍就把這個好訊息轉發給李鳳鳴和第16軍、第74軍。
李鳳鳴和第74軍、第16軍的長官們聽到這個期盼已久的好訊息,頓時都歡呼了起來。
第16軍和第74軍早就想對日軍第43旅團動手了,只是他們擔心襄陽方面日軍的援軍,尤其是擔心遭到日軍空軍的轟炸才一直隱忍到現在。
如今來自日軍空軍的威脅暫時解除了,日軍地面部隊的援軍,徐大龍也負責進行阻擊,他們就再也沒有任何顧慮了,就一起向日軍第43旅團發動了攻擊。
在襄陽城的外圍,特戰隊的偵察兵們看到襄陽城裡出來了大批日偽軍,就給徐大龍發了電報。
此時的徐大龍正帶著特戰大隊和兩個團的果軍在雞冠山構築了防禦陣地。
雞冠山是因為山頂的形狀類似於公雞的雞冠。這裡的山勢不是很高,也不夠陡峭,還有大量的植被,並不是一個打阻擊的好地形,可是這裡是阻擊日軍援軍唯一可以選擇的地方了。
徐大龍帶著隊伍在山上構築了防禦陣地,還派人下到了山坡上,將距離山頂150米左右的喬木以及灌木,全部砍掉了,這樣就在防禦陣地的前面,出現了一片開闊地,日軍想要攻上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下午兩點,從襄陽城裡出來的日軍援軍趕了過來。前來增援的日軍包括日軍第22師團第44旅團、師團直屬隊、襄陽日軍鐵路守備隊以及黃協軍的兩個團,約兩萬五千餘人。日偽軍趕到山下,稍事準備,就開始向山上的守軍發起了進攻。
為鼓舞士氣,徐大龍走遍了果軍兩個團所有的連上單位的防禦陣地。每到一處,如果正趕上日偽軍發起進攻,他就親自拿著狙擊步槍參加戰鬥。
果軍的官兵們對於徐大龍都十分尊重,看到他冒著風險,和普通的官兵們一起戰鬥,更增添了對他的敬意。
日軍兵力眾多,攻勢十分猛烈,給果軍防禦部隊增添了很大壓力。在形勢緊張的時刻,兩個團的果軍不僅把預備隊都投入了戰鬥,還將後勤人員也組織起來參加作戰。
徐大龍來到了一個團的指揮所,團長正在向他彙報情況,電話鈴聲急促地響了起來。
團長接過電話,對方有些焦急地說道:“團座,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六號陣地,我軍傷亡慘重,守在那裡的一營三連剩下的人已經不足三分之一了,營長手裡也已經沒有了預備隊,請團座派兵前去增援。”
團長苦笑著說道:“都跟我要援軍,我哪裡還有啊?現在就剩下我一個人一條槍了,要不我自己上去增援吧?”
徐大龍看到情況危急,二話不說就帶著手下的一個班的特戰隊員急匆匆地趕到了六號陣地。
此時的六號陣地上果軍的官兵們只剩下40餘人了,眼看著山坡上攻上來的日軍足足有數百人之多,官兵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絕望的神情。
正在這時,徐大龍趕到了,他和手下的特戰隊員們進入了陣地,在兩百米開外就朝著日軍開火了。
徐大龍和特戰隊員們人手一支狙擊步槍,步槍上還都帶著瞄準鏡,200米的距離對於他們來說就跟眼前沒有什麼區別,特戰隊員們彈無虛發,日軍的指揮官和機槍手們紛紛被擊斃。
打掉了這些目標之後,他們又開始朝著衝在前面的日軍士兵射擊,瞬間數十名日軍士兵就被擊斃。
如此巨大的傷亡令日軍膽戰心驚,失去了指揮計程車兵們亂作一團,直接就退了下去。
守在陣地上的果軍官兵們看到了這一出精彩的表演,對特戰隊的戰鬥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臨出發之前,團長曾經陪同徐大龍檢閱過部隊,因此果軍官兵們都認識徐大龍。看到徐大龍親自來支援他們,三連的官兵們都感到十分振奮。三連的官兵們對徐大龍保證,他們一定會堅守陣地,哪怕戰至一兵一卒也絕不放棄。
連長希望徐大龍能給他們留下兩個游擊隊的特戰隊員,有他們在,對於瓦解敵人的攻勢將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