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格林兄弟中,哥哥名叫維得•格林,弟弟名叫紐博•格林,都只有30多歲,作為公司的主人,在整個業界也都算是年輕的。但是,有時候,年齡並不代表任何問題。

就如同每個人在餐廳裡打著響指叫“boy”的時候,那位前來聽候調遣的服務員並不見得真的比顧客小,在一些歷史悠久極為重視傳統與傳承的餐廳裡,甚至不乏頭髮花白的服務生。這個“boy”,代表的僅僅是地位的不同而已。

於是,面對著20出頭卻已經可以算是站在業界尖端的呂振羽,格林兄弟還是有些緊張的。現在的呂振羽,要想見一面雖然比起大部分公司的老總來說要容易一些,但最好還是有預約,像他們這樣貿然闖來的行為,並不太受到歡迎。

呂振羽對他們所說的東西頗感興趣的樣子著實讓他們大受鼓舞。他們就將他們研究出來的那個被稱為“減法管線”技術的來龍去脈講述給呂振羽聽。

減法管線技術並不是說在晶片內可以進行內部的自精簡以達到最高的使用效率。實際上,在傳說中的所謂生物晶片投入之前,這種晶片的自我調整功能都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減法管線技術是一種在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到特別的應用環境和應用要求,針對這種特殊的應用要求,透過模擬計算,將通用的晶片命令處理管線進行最佳化和精簡,剔除用不到的部分,從而提到晶片的效率。說到底,這只是一種專用晶片的開發方法的複雜化,真的要說技術含量,那就是以軟體環境模擬硬體運算的這個技術結合了減法學習機制進行管線設計,在業界能這樣進行開發的企業並不多。這種專用晶片的設計方法,倒是很有點對呂振羽的胃口,因為晶片的整合度極限擺在了那裡,比較精簡的單一核心就可以在相同的空間裡整合多個核心,要是能解決好多核心的介面問題,那這種特殊的專用晶片會是非常強大,也非常適合呂振羽的需要的東西。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格林兄弟的工廠僅僅具有65奈米的生產技術,雖然比起國內現在的75奈米技術還是先進了不少,但畢竟還不夠好。

呂振羽一聽說格林兄弟帶著樣品來的,他立刻就邀請格林兄弟跟著他一起去找個實驗室測試一下。這也是格林兄弟所希望的。

對於呂振羽來說,書面的簡單的晶片要求是很早就發出去了,而且也不限制英特爾和amD將這份要求向外公佈,但是,對英特爾和amD,還有新加入的IBm,呂振羽都單獨給了他們一份特別的測試軟體。這份測試軟體一共有177個測試專案,呂振羽早就宣告,只要透過120個以上專案,就將對這種晶片開始訂貨。而目前,英特爾的實驗室透過了92項,amD的晶片透過了97項,距離120項的及格線還相差很遠。

因為這次的全球IT高峰論壇就是在矽谷舉行,這裡附近有很多公司的老巢,找個實驗室不算難,IBm設在這裡的實驗室就立刻表示,希望呂振羽和格林兄弟把這個晶片的測試放在他們那裡進行。

對於格林兄弟來說,這毫無疑問是一個機會,如果他們的晶片能透過呂振羽的測試軟體,或者,能表現得比英特爾和amD的晶片好,甚至差得不太遠,這都會是他們從一個二遊都算不上的晶片供貨商一躍而成為業界的新秀。假如失敗了,那損失的也只不過是他們兩個的面子而已。

當聽說呂振羽親自帶著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借實驗室進行晶片測試,參加論壇的人多多少少感到了好奇。他們已經對呂振羽提出的晶片要求和兩大巨頭束手無策這件事情很感興趣了,有些二線的晶片廠商,或者一線的專業晶片廠商都對呂振羽的那個測試軟體頗感興趣,正琢磨著怎麼向呂振羽開口,將這個軟體公開化,給大家自己的產品玩一把呢,就正好冒出了這個事情。不少人就跟著一起來了。

&n在業界的良好人緣了,在小小的計算技術實驗室裡,居然不久就聚集起了將近200人。計算技術實驗室並不是高潔淨實驗室,在大家的注視下,格林兄弟就從一個鋁質的安全箱裡取出了一塊綠色的pcb板。這塊板比一般的主機板都大了一圈,除了必備的一些介面外,就是主機板一側,4個安裝了純銅散熱片的晶片組。

當哥哥維得•格林開始將主機板和實驗室裡的器材相連線的時候,弟弟紐博•格林就跟在呂振羽和IBm實驗室的主管身邊,解釋著他們的設計。

由於正在測試中,他們並沒有嘗試使用單晶片多核心的製作工藝,而是在一塊主機板上裝載了4個晶片。透過特殊的介面和專用控制器連線,可以選擇開啟一個或多個晶片。也可以隨時關閉。雖說是4個晶片在一起,但是,因為晶片本身的管線結構不是太複雜,無論是功耗還是發熱都要比現在主流的晶片要好一點。

雖然強做鎮定,單紐博•格林的額頭上還是滲出了細密的汗珠。今天在場觀看的,不少都算是業界巨頭,或者是極為著名的技術人員,都是他們這樣2流廠商的負責人輕易無法見到的。他們雖然知道這些人並不是衝著自己來的,但既然這些人都到場了,那麼,這次的測試對於他們的重要程度也就無形間提高到了另一個高度。

維得•格林操作的手法極為認真和專業,日耳曼人嚴謹認真的特性被他發揮到了極至。在測試用的板卡上,進行連線的除了一些公共介面,比如記憶體硬碟之類的,和很多其他裝置的連線都只能依靠飛線和pin針,而密密麻麻的針腳只要接錯一個,那測試就完全失敗了。

維得•格林將所有的線都接好了之後,仔細細細檢查了2遍,有讓紐博•格林也過來檢查了一遍之後才表示可以進行測試。

&n的實驗室主管問了問身邊的工作人員:“呂先生的那個測試軟體,我們透過了多少項?”

那個工作人員說:“94項。”主管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示意邊上的工作人員給板卡加電。

開啟了一個晶片,格林兄弟在一邊緊張地等待著結果。

“用減法學習的方法進行管線測試的話,對程式的完美度要求很高。你們兩兄弟都是學習晶片製造的,程式也是你們自己寫的嗎?”呂振羽問道。

“是的。減法學習程式的初始程式組實在是太難了。我們現在想起來,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不過,我們只是2流不到的小廠家,我們有反覆失敗的時間,和資格。”維得•格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