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伺候皇帝的差事在外人看起來是個體面活,而對於做這份工作的人卻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終於可以出人頭地了,在皇帝身邊做事,當然不缺少榮華富貴;憂的是皇帝喜怒無常,稍有不慎就會面臨殺身之禍。

袁天罡是個處事圓滑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他的第一原則都是明哲保身。進宮後的袁天罡處處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說錯了一句話而招來禍患。

為了試探袁天罡的能力,唐太宗曾經出過一個非常刁難的題目,他要袁天罡算一下自己能夠活多久。

袁天罡一聽就知道這是一道送命題,不管自己算得是否靈驗,都有可能惹得唐太宗不高興,輕則丟掉自己的飯碗,重則被誅滅九族。

袁天罡畢竟是老謀深算的算命大師,他頭腦一轉,計上心頭,對太宗皇帝說到:“聖上功德無量,當活千秋萬載,聖上開創了貞觀盛世,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必能活至萬歲。”這一席話唐太宗聽得很受用,畢竟每次朝中的大臣拜見皇帝的時候都稱萬歲,“萬歲爺”當然是要活萬年的。這一次糊弄就這麼過去了,袁天罡不僅保住了自己的項上人頭,還因此深得唐太宗器重。

袁天罡原本以為度過了大劫,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還沒來得及為自己的機智慶幸,就發生了“九字預言”的傳說。當他得知朝中大臣陸陸續續因為此事被太宗皇帝懷疑而丟了性命,嚇得好幾天都睡不踏實,算命大師的敏感性告訴他,自己也將難逃此劫。於是他整日盤算有沒有什麼保全自己的良策。

“九字預言”在宮廷中傳得沸沸揚揚,唐太宗首先想到的人果然是袁天罡。之所以先殺了幾個大臣,一是太宗皇帝想借此樹立威信,封住悠悠眾口,二是他也想用這一殘暴的方式警告算命大師不得耍小聰明,畢竟這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任何人都不得馬虎。

袁天罡當然明白太宗皇帝的心思,他這幾天廢寢忘食就是為了巧妙化解這一預言。誰知到了殿上,太宗皇帝並沒有直接問他預言中的人是誰,而是突然問他唐朝什麼時候會滅亡。這是一道更為要命的題目,任何答案似乎都會引起皇帝的懷疑,從而招來殺身之禍。

儘管與自己的預料有些偏差,但袁天罡也不是吃素的,他早已料定生性多疑的太宗皇帝一定不會善罷甘休,而且他自己也對這個九字預言做了研究,推算的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大唐王朝不久將歸於一個女人之手,而此人正是多年前他預測的武士彠之女,但是他不能說出來。他料定這樣的結局一定不是唐太宗想看到的,好不容易讓太子之位平穩過渡到膽小懦弱的李治身上,這個時候要是再出現點什麼么蛾子,以唐太宗的脾氣那還不得大開殺戒,到時候別說預言中的人難逃一劫,包括袁天罡在內的相關人等恐怕都會大禍臨頭。

那麼如何才能既不撒謊還能讓唐太宗聽了結論後不發火呢?袁天罡把自己關在屋內冥思苦想,終於在第二天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數學裡面講到的偷換概念,既不是唯一答案,又能讓等式成立。這是一個模稜兩可的答案,如果唐太宗沒發現其中的漏洞,那麼就能順利地敷衍過去,如果不小心被發現了,袁天罡也有辯解的機會。

打定主意,袁天罡大大方方地說出了自己的推算:“承蒙先皇庇佑,大唐基業長青,若非要推算時間的話,在微臣看來,除非母豬上樹,否則我大唐必將萬代興盛。”

在當時,所有人都不相信母豬會上樹,所以一旦說到母豬上樹就會被人認為是個彌天大謊,因為無論多久,母豬都不可能上樹。袁天罡的推算主題很明確,那就是大唐王朝將萬代興盛。和袁天罡預料的一樣,這句話正中唐太宗的下懷。唐太宗不但沒有責怪袁天罡,反而認為他有神機妙算的能力,在唐太宗聽來,袁天罡的忠心簡直日月可鑑。

其實這也算是唐太宗為自己找到了一個臺階下,殺了那麼多的大臣,他也想早點結束這個荒唐的預言。而袁天罡的回答無疑是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有了算命大師的推算,“九字預言”的陰謀不攻自破,於是他心安理得地廢了太子李承乾,流放了三皇子李恪,唯有長孫無忌的外甥二皇子李治得到了重用,被立為新的太子。

沒有人在意這是天意還是人禍,除了當事人李承乾和李恪心裡結下了永遠也解不開的疙瘩,其他人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李治作為新太子的事實。誰會想到太宗皇帝這一無心插柳的動作,在幾十年之後會釀成一場災難,因為李治在上任太子後不久便與身為才人的武則天眉來眼去,互生情愫了。當然,龍體每況愈下的唐太宗並不知道這些,他只一味地指責李承乾和李恪狼子野心,卻忽略了他的二皇子李治懦弱外表下的心機。

袁天罡當然對宮中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他早已料定當時並不起眼的武則天他日必定成為大唐的隱患,因為武則天骨子裡的佛緣讓她表現得與世無爭,但她眼神裡卻寫滿了野心。這一點,只有身為算命大師的袁天罡看得出來。

遺憾的是,袁天罡為了保命,並沒有直接說出這一直覺,而是隱晦地提示太宗皇帝,“母豬上樹”,意思就是有女性將要成為天子,但是急於給自己找到臺階的太宗皇帝並沒有認真分析袁天罡的話外之音,他反而對袁天罡的神機妙算大加讚賞。如果當時唐太宗發現了這個破綻,只要有了女性這個前提,再進一步推算,與武字相關的人員很快就能水落石出,宮中姓武的人寥寥無幾,輕而易舉就能鎖定武媚娘,也就是後來稱帝的武則天,如此一來,武則天也就不可能有機會翻身了。

可惜這一切都是假設,生性多疑的太宗皇帝偏偏就漏掉了這個最重要的細節,讓歷史的車輪陰差陽錯地駛上了不同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