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聯絡一下韓國三星那邊?”張汝金提議。

沉浪嘆息道:“且不說三星那邊在製程方面跟臺積電還有很大差距,就憑我從他們手裡撬走了梁總工,三星也不會接我們的單子,而且三星也同樣加入了安卓陣營,難保不會在背後捅我們一刀。”

2010的三星在晶片製程上還遠遠落後,再加上沒有梁孟頌的幫助,三星要想在晶片製程上追趕,甚至超越臺積電,肯定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找三星代工,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聽沉浪說完,胡威武三人也都陷入沉默,這就是沒有頂尖晶片製造能力的短板,此時還只是受到臺積電一家企業的封殺,就已經是舉步維艱。

可想而知,華為受到米國政府的全面打壓,面對的將是怎樣的壓力,這也就是華為,換做任何一家企業,早就被徹底打垮了。

沉浪腦海裡開始浮現一個又一個的晶片代工廠,又被他一一否決。

忽然,一直沒有沉默的梁孟頌開口說出了一家晶片代工廠的名字。

張汝金跟胡威武都是一臉茫然,對梁孟頌所說的:格羅方德,完全沒有聽說過。

沉浪卻是眼前一亮:“梁總工,你說的這個格羅方德,前身是不是超威半導體的晶圓工廠?”

超威半導體其實就是AMD,而梁孟頌所說的這個格羅方德,就是從AMD獨立出來的晶片代工廠,後來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格芯”。

在2000年前後,晶片製造領域基本都是像英特爾這種,集設計、製造、封裝、測試、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

但是隨著晶片技術的日新月異,大多數晶片企業發現,這種模式實在是太燒錢了。

像晶片這種技術密集型產業,單一環節需要投入的資金研發就已經足夠恐怖了,更何況是這種全產業鏈?於是除了英特爾這種級別的企業,基本上都選擇了放棄全產業鏈的模式,轉而在單一產業進行精細化投入。

臺積電也正是抓準了這個風向,才開始逐漸崛起,在這段時期,張仲謀給臺積電定了一條規矩:永遠不跟客戶搶奪市場。

也正是因為這條規矩,臺積電獲得了許多晶片設計廠商的青睞,從而獲得了大量生產訂單,同時也跟臺積電進行了深度捆綁,臺積電也因此發展壯大。

不得不承認,張仲謀的確是個很有遠見的商人。

提到全產業鏈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英特爾,事實上AMD當初也是全產業鏈發展的晶片企業。

而且在20002006年這段時間內,AMD憑藉創新力和紮實的工藝水平和主打高價效比的營銷策略,一度把英特爾揍的滿地找牙。

比如經典的Ton XP威尼斯核心的3000+、Athlon 64 X2 3600+,以及FX55/FX60等一系列神U,對抗Peium D絲毫不落下風。

直到2006年,英特爾徹底放棄了構架,把唯“主頻論”切回到“功效論”,啟用了迅馳筆記本平臺的奔騰M系列CPU的設計團隊——即名噪一時的以色列海爾法團隊。

該團隊此前在迅馳筆記本平臺大獲成功,奔騰M的CPU佔領了90%的市場。於是英特爾決定把該構架移植到所有PC平臺和移動平臺。該團隊重新設計一款CPU,核心代號Merom,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酷睿!

再加上2006年AMD做了一個當時看似正確,實際上卻將AMD推入深淵的決策——斥巨資54億美金收購ATi。

收購前晶片市場的競爭格局是:AMD與英特爾在CPU上競爭,ATi與英偉達在GPU上競爭。而英偉達和AMD是關係不錯的合作伙伴,英特爾和ATi則是另外一對。

AMD收購ATi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自己既做CPU,又做GPU,相當於一家跟英特爾和英偉達兩家直接競爭。

原本跟AMD關係非常好的英偉達一下子就被推到了英特爾陣營。

英特爾一看這麼好的機會怎麼可能放過,於是開始加大投入,並且迅速對產品進行迭代更新,從2006年開始幾乎每隔一年時間都會發布一代新產品。

要知道,此時的英特爾還沒有牙膏廠的稱號,在這段時期為了把AMD打趴下,產品效能幾乎每年都會有全新的突破。

反觀AMD這邊因為收購ATi消耗了大量流動資金,再加上英特爾跟英偉達接連發力,產品迭代上AMD不管是CPU還是GPU都被打得丟盔卸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