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滙豐跌倒、雷衛東吃飽。(第1/3頁)
章節報錯
在九龍倉爭奪戰中,包大亨和怡和洋行兩家都是贏家,一個拿下了九龍倉碼頭,從而上岸從船王變成地王,躲過了八十年代的海運大衰退。
一個高價脫困,開始資產轉移,把工作重心從香江轉移到海外。
唯一倒黴的是那些被收購戰吸引的散戶,一個個被高位套牢,虧的連底褲都沒了。
也因為這一仗,讓很多聰明人看清楚了香江的無冕之王是誰,要不然也不會有人感嘆,在香江這個地界,滙豐銀行董事會才是真正的權利機構。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掌控著香江人的衣食住行。
為了保持滙豐銀行在香江的影響,可以繼續對華人吸血,八十年代在“大班王”沈弼的支援下,不僅是包大亨,李加乘、鄧大亨等一大批華人也加入滙豐銀行董事會。
他們連同四大洋行,怡和國際、太古集團、英之傑公司、會德豐馬登等老牌鷹資成為香江的風雲人物。
只不過,以前多麼風光,現在就多麼慘。
作為滙豐銀行的董事,股東,一千八百億的窟窿他們必須想辦法去填,不能讓滙豐銀行倒閉,要不然他們在滙豐銀行的存款可就化為烏有了。
更讓人鬱悶的是。
銀行倒閉,大家在銀行存款會清零,即使賠也不會有多少,貸款可不會,即使銀行倒閉也會繼續存在。
因為在倒閉之前,滙豐銀行會把貸款轉嫁出去,由新的銀行繼續催討。
李加乘這些董事,能在八十年代高速竄起,成為香江有數的豪門,靠的就是滙豐銀行源源不斷的貸款。
這一點和後世內地的地產商一樣,都是靠銀行貸款發展起來的,蓋房子從來不用自己的錢。
行情好的時候無往不利,行情不好,銀行一催貸,立馬從首富變成首負。
為了保住滙豐銀行,他們想盡了一切辦法。
曹達華不是勸說雷衛東的第一波說客了。
在雷衛東剛剛會回到香江的時候,就有無數人給其打電話,他們都希望雷衛東能入住滙豐銀行,以世界首富的名義,穩定滙豐銀行。
即使不能入股,也希望雷衛東能出錢賣下滙豐銀行的產業。
“小雷,你最想要滙豐銀行那塊資產?”
對於雷衛東拒絕入股滙豐,曹達華沒有意外,如果這麼容易就掉坑裡,雷衛東就不是首富了,即使如果滙豐也不會是現在,要等滙豐銀行的董事把窟窿填的七七八八,雷衛東才會考慮投資。
“想要的很多,滙豐銀行的優質資產實在太多了,不過我最想要的是恒生銀行。”雷衛東道。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滙豐銀行除了遍佈全球的營業網點和金庫,還有很多優質財產。
僅僅在銀行就有恒生銀行、中東不列顛銀行、印度商貿銀行以及漂亮國排名前二十的海豐銀行。
還有鷹國四大結算行之一,密德蘭銀行近15%的股份。
這還是金融界的資產,其他方面的資產被滙豐銀行持股的更是數不勝數,現在這些都開始對外銷售,還是低價銷售。
雷衛東說的恒生銀行,是一家成立於1933年的銀行,曾經是香江最大的華人銀行,滙豐銀行在香江的最大對手。
可惜在1965年的時候,恒生銀行遇到了危機,被滙豐銀行吞下了。
本來事情和恒生銀行沒有關係。
起因是明德銀號發出的約值700萬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
訊息傳出後,擔心自己的存款不保,很多存戶過去提取現金,因為明德銀號存根不住,無法數額龐大的提款。
不得不在幾天後,明德銀號宣佈破產,有港鷹政府正式接管。
緊接著,擠提蔓延至其他華資銀行,信託銀行、恒生銀行、廣安銀行、道亨銀行、永隆銀行等等銀行都被波及。
為了香江的穩定,港鷹政府出面讓擁有發鈔權的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做出,對香江的華資銀行作出無限量支援的宣告,終於把這一風波平息了下去。
不過事情並沒有就此完結,趁你病要你命可是商場基本操作。
一些報刊上不斷刊登一些沒有根據,重傷華資銀行的留言,其中恒生銀行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