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送別

秋風蕭瑟,更添離愁。前禮部尚書黃庸行黃大人一家在一個深秋的清晨離京返鄉。

黃庸行為官多年,人脈豐厚。雖然此次離京有些不光彩,來送行的人卻還是有一些的。黃家人先在是家‘門’口和第一撥人,親戚朋友作揖道別。然後在城‘門’口和第二撥人,同僚下屬作別。出城行走了十里路後,來到最後一個送行道別處,長亭。

能來十里長亭送行的,一般都是‘交’情特別深厚的朋友。黃庸行料到了會有人來,不過看見了具體的來人還是讓他吃了一驚。

內閣首輔兼吏部尚書方敬、內閣次輔董學成、太子太傅廖其珍、工部尚書劉潛、刑部尚書周定鈞、於光愷、蔣蘊等等朝中要臣都來了。一群老頭子中間,一個身著煙紫‘色’深衣的小姑娘顯得特別扎眼。黃庸行呼了口氣,難怪人來的這麼齊,原來是太‘女’領頭。

葉明淨今天早早就從宮中出發。趕到十里長亭處,做好了準備工作,專等黃大人一家經過。見人來了,笑著走到路邊相迎:“黃大人。”

黃庸行深深的彎腰行禮:“太‘女’殿下。”不管怎麼說,前禮部尚書,二品大員告老返鄉,能有太‘女’領著緊要官員相送。於面子上十足光彩。這個禮,他行的真心實意。

幾人來到驛站處,端起早已準備好的水酒。葉明淨率先祝詞:“祝老大人一路順風。”一飲而盡。

方敬第二個祝詞:“則道,保重身體。”

廖其珍第三個,他看了一下亭外的兩位公子,道:“則道,我不羨慕你別的,就羨慕你有個好兒子。這過了年就是‘春’闈了,你竟捨得讓他和你一道回鄉?”

黃庸行嘆了口氣,目光瞥過長子:“用遠自然要留在京城參加明年的科考,他只需送到這裡。”

廖其珍不再說什麼,喝完杯中酒。心有感悟,隨即揮毫寫下一首送別詩。眾人看了連連說好。然後有幾人也詩興大發的寫了幾首。

這些舉動,也是這個時代的特‘性’。黃庸行連連道謝,黃陌和黃阡兩兄弟待墨跡幹後,珍重的將幾篇詩稿收好。

眾人都寫得差不多後,廖其珍看向葉明淨。按照風俗,太‘女’既然來送行,也應當有所表示。這最好的表示就是……

葉明淨收到太傅的暗示,連呼慶幸。幸好提前準備好了。當即作為壓軸寫下了她抄襲剽竊的送別詩。

長亭古道外,風拂碧落殘。黃葉笛聲醉,秋陽山外山。

天涯知‘交’遠,情誼難離散。一觚濁酒贈,今宵夢無寒。

廖其珍一看,十分意外。雖然強差人意,卻到底也有些模樣了。其餘的人更是很給面子的叫好。黃庸行更是‘激’動。小心翼翼的親自將詩稿收藏。

詩作得好不好沒關係,重要的是葉明淨現在是太‘女’,不出意外將來還會是皇帝。到了那一天,這幅詩作就是御筆。黃庸行家有一幅御筆詩作,足可傲視登州五十年了。這也是葉明淨拉著這幫重臣來送行的原因。她要賣個好給黃陌,她需要他日後為她死心塌地。

黃庸行知道他是沾了兒子的光。寂寥中又有著一絲驕傲。黃家的車隊告辭眾人出發,走了百來步後就聽見身後傳來了悠揚的笛聲。

穿雲笛音,清越綿綿。奏的是夏朝最流行離別調。黃庸行疑‘惑’的掀開車窗的簾子,小兒子黃阡騎著馬靠近,面‘色’複雜的告之父親:“是太‘女’殿下,殿下在長亭吹笛。父親,是離別調。”

黃庸行嘆息著搖頭:“你大哥是不是站在她旁邊?”

“是。”黃阡回頭凝望,長亭中的人已經看不清臉了。大哥的那身衣服由大嫂親自縫製,他卻是認得的。

“好心智,好手段那。”黃庸行放下簾子,對夫人道:“太‘女’又是贈詩,又是吹笛送別。這一回,她在清流中的形象算是立起來了。小小年紀,這些手段用的倒是純熟之極。”

黃夫人擔憂的道:“老爺,你說過陌兒日後是要跟著她辦事的,那陌兒的前程……”

“無妨。”黃庸行安慰她,“太‘女’如今名聲佔了正統,又正是缺乏人手之際。陌兒不是愚鈍之人,只要小心行事,仕途倒是可以保證的。”

長亭那邊,葉明淨見黃家人走遠了,招呼大家回程。路上她好奇的問黃陌:“黃公子,孤怎麼見你的妻小都離京返鄉了呢?為何不留在京城?”

黃陌回答:“小民不能孝敬父母已是不該,拙荊身為長媳,自當回鄉照顧父母及幼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