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吾心裡發苦,他哪敢真的當成閒聊啊,不過他到底沒有站起來。

“太師說的是,我琢磨著,應該用心培養,凡是考入學堂的西南學生,都要給予扶助,提供學費,幫助安頓。再調派最好的老師,確保成才。”

張希孟突然一笑,“劉山長,按你這麼說,是不是往後應天的學子,應該去西南,讀龍場中學啊?”

劉三吾頓時大驚,忙道:“太師,我沒有這個意思,請太師萬萬不要誤會……”

張希孟擺手,“不必如此,我想說的是,對學生務必要一碗水端平,有困難,不管是哪裡的學生,都是一樣。或許西南多一些,或許其他地方少一些,但總之只要是有難處,就要一視同仁,不可區別對待。”

朱元璋也頷首笑道:“太師所講,正是咱心裡所想,說到底,還是公平!教化學生,等同於開疆拓土,如果拿捏不好分寸,主事之人可是要背上千古罵名的。”

劉三吾又是渾身一振!

能躋身這一桌,固然是給足了自己臉面。

但是這些話卻和刀子差不多,全都往自己身上招呼,刀刀見血,直戳要害,確實是有點疼啊!

而且他們提出的要求,也著實難辦。

你說要優待西南的學生,人家跟你講別的地方也有處境不好的學生。

要求公平對待學生,又把教化看得這麼重。

毫無疑問,西南,西北,偏遠的地方,任務更重!

這要是不拿出一點對策,自己這個山長,就成了罪人了。

“啟奏陛下,臣,臣竊以為在分配名額的時候,可以更加公允一些……我就在想,沒有足夠學生考進來,就不設考點,是不是合適?就,就拿這一次來說,如果沒有庶寧前往貴州辦學,西南三省,還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設立考點。同樣的情況,還有西北幾省,秦王和晉王都打算設立一所學堂,西域方向,教化任務,更加繁重,甚至還要面對帖木兒勢力……我以為能不能選派一批優秀的老師過去,並且派遣學生,互相往來交流……畢竟總不能再靠著庶寧去西北辦學,解決這事情吧?”

聽他這麼說,張希孟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就是這個意思,公平是我們的理念,壯大國朝,推行教化,鞏固疆土,又是我們的實際需要……應該怎麼權衡,正是你們的使命所在!”

劉三吾連連點頭,“多謝太師教誨,下官明白了。”

老朱笑了笑,“太師的話,你明白最好,不過咱要看到效果,立竿見影的效果……江西的水平確實高,這點咱也知道,但是江西學子在濟民學堂的比例太高了,要壓縮。同樣的,還有山東學子在復旦的比例,北平學生在北平大學堂的比例……都要往下壓。不要覺得不公平,咱拿著大明的財稅,養了這麼幾所學堂,要是還不滿意,那就有些貪心不足了。”

劉三吾苦兮兮點頭,說到底,還是要割肉啊!

不過他也沒有辦法,事情到了今天,也只好如此了。

相比起幾年前,大明的條件又好了很多。

除了三所頂尖兒學堂,以北平師範學堂為首的十家師範學校,已經陸續招生,並且已經產生了畢業生。

比如張庶寧在龍場辦學,即吸引了一些師範學生過去。

他們對於考入濟民學堂也是鬥志昂揚。

或許他們不行,但他們的學生一定能行!

此時正是師範學生大批次畢業的前夜……過去推行興學令,最多也就是識字罷了,到了這一次,卻是可以進行分科教學,推行新的知識。

冥冥之中,張庶寧的舉動,都推動了大明的教育事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