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庶寧給自己的學生,每人買了一雙布鞋。

沒錯,從家鄉出來,他們之中,還有不少人穿的是草鞋。

而就是穿著草鞋的娃,透過了濟民學堂的考試,進入大明的頂級學府。

一雙新鞋,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有那麼幾個孩子,把鞋接在手裡,卻捨不得換上。

他們偷偷藏起來,想要帶回家中,拿給弟弟妹妹,或者交給他們的父母,畢竟在他們那裡,有人辛苦了大半輩子,一直是赤著雙腳,行走在山間田地,用盡所有的力量,艱難生存。

要不是大明推行了均田,給了他們土地,又給他們減免了大部分的稅賦,或許永遠都不要想著上學讀書,更不要想著走出家鄉……

“穿上!”

張庶寧出現在了那幾個孩子面前,用很嚴肅語氣命令。

他們不明白溫和的山長為什麼會突然嚴厲起來,但還是乖乖換上了新鞋,和其他人一樣。

“在沒有參加考試之前,你們就是路上的旅人,行色匆匆,滿身風塵,滿臉狼狽,穿著破衣草鞋,只要還能讀書就好。而透過考試之後,你們變得不一樣了,你們是家鄉的希望,是其他學弟學妹的榜樣……我不希望你們穿金戴銀,但我希望你們穿戴整潔,尊嚴體面。而且,我們是去應天,去大明的都城,要尊重我們的國都,尊重自己……好好穿著,破了先生再給你們買新的。總之,這是去應天,明白嗎?”

幾個學生怔了怔,終於用力頷首,他們聽得出來,應天,確實有著非比尋常的含義。

他們坐上了大船,張庶寧領著他們,順江而下,直奔應天而來。

船上歡聲笑語,孩子們不停討論,暢想著應天的場景。

可即便他們的想象力再豐富,依舊被眼前的場景嚇到了。

因為就在碼頭之上,有一個巨大的東西,當空懸著,在這個巨大東西的下面,掛著吊籃,吊籃上面,似乎還有人,手裡揮舞著彩色的小旗?

是歡迎我們嗎?

顯然不是,這只是臨時指揮船隻入港的熱氣球而已。

一件發明,能帶來的改變,確實是太多了。

應天的建築,依舊以磚瓦木料為主,又堆放了太多的木柴雜物,幾乎每天都有火災發生,如果趕上元宵節這種張燈結綵的日子,更是火災頻發,防不勝防。

但是隨著熱氣球的出現,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讓火災整體下降了七成……只不過這還遠遠不夠,根據朝廷的評估,要想解決問題,最好要改變應天百姓的燒柴習慣。

簡言之,要推廣煤炭!

畢竟這已經是北平驗證過的,煤炭確實比木材安全多了。

至於煤炭來源?

那不是有北平嗎!

整個大明朝,北平的煤炭分佈,確實比南方更廣更多……長城以外的漠南地區,還有遼東,全都是儲量驚人的大煤礦。

挖煤成了北方又一大產業。

不計其數的煤炭要運到南方,供應城市需要。

這就需要在運輸工具上面,實現突破。

而且中書省已經下達了命令,每運到應天一千斤煤炭,可以得到一百文補貼。

不管你怎麼送過去,補貼都是不變的。

也就是說,你改進採掘工具也好,發明新的運輸工具也好……甚至你繼續大缺大德,壓榨外來的苦力,撈取更多的利潤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