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金鼎,絕對國寶中的國寶,而且按照計劃,尺寸龐大,重量也十分驚人,尋常的馬車肯定拉不動……不光要建造大的磨具,還要打造大型車駕,這才能順利運送。

方孝孺的提議讓齊泰和黃子澄都很動心。

作為大明朝的工業中心,這幾年北平的進展非常明顯,尤其是在軌道馬車出現之後。

平坦筆直的軌道,配合重型挽馬,一輛車能運幾十倍的物資,糧食礦石,木材牛馬……源源不斷,送到大沽口,然後再裝船南下。

為了搬運方便,大沽口已經出現了許多龍門吊,使用滑輪組,靠著人力,畜力,進行搬運。

效率比起以往,那是高了太多。

但畢竟還是不能滿足需要。

另外北平周圍,大量開礦,煤礦,鐵礦,數量眾多。

當下礦場最大的麻煩就是地下水滲透,每天開挖之前,都要進行排水,嚴重影響進度。

礦山採掘,交通運輸,機械搬運……迅速運轉的行業,都急需技術上的突破。

其實這一點,也是張希孟沒有完全料到的。

帶嚶出現工業革命,是因為他們先佔據了龐大的海外殖民地,有了近乎無限的市場,加上大筆資本湧入,這才陰差陽錯,催生出工業化。

放在中原,想突破這個難關,首先沒有那麼大的市場,其次也拿不到那麼多的金銀貨幣……沒有辦法,主要是中原的體量太大,幾乎佔據了世界的三分之一,就算把全世界都佔了,也不可能像英國那樣,弄出十倍於己的海外市場。

《種菜骷髏的異域開荒》

不過事情比張希孟預料的要好不少……雖然海外市場有限,但是大明本土市場開發出來,同樣很龐大。

其次,提升工人的收入之後,客觀增加了用工成本,結果又逼著工廠研發新技術,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經過了這些年的總結,張希孟相信工業化的路徑,絕對不止西方的一條。

甚至可以這麼說,西方選了一條成本非常高的路。

他們對內壓榨工人,造成國內市場狹小,整個上層,又一味追逐利益,奢靡享受,獲得利潤,首先滿足自己開銷,最後才拿出一些,投資技術。

因此他們雖然走出了這條路,但絕對不算好,更不是唯一。

站在後來者的角度回望,其實可以走得更平穩,更順暢……透過各方的協調,合理分配利益,讓工業文明迅速推進,造福所有人。

當然了,這只是理論上的,尚需要仔細落實。

張希孟也一直在探索方法……就拿北平為例,從三年前,就已經不再使用犯人服苦役了。

而且鐵嶺的勞力市場也關閉了,禁止從高麗、倭國買賣人口,充當壯勞力。

你可以說是文明進步,也可以說是原始積累完成,可以向著更高階段努力。

截斷了外來的勞力,才能迫使工廠礦山,採用新技術,進行產業升級。

“我們藉著這次的機會,組織一場突破,如果一切順利,有了成果,也可以向太師報捷,一舉奠定咱們北平大學堂的地位!”方孝孺滿懷興奮說道。

齊泰和黃子澄也頗為心動,“沒錯,但是設計也不能放鬆,要是全都能拿下來,豈不是更好!”